基隆中元祭《八》---施放水燈〈3-2〉




                   台灣北部習俗對於放水燈特別重視,一般會以鼓吹樂隊、花車引導,醮首人等在道士團團的帶領之下,捧著水燈往就近之水域,進行放水燈。 在放水燈之前,會進行水燈遊行,融合了水燈展示,陣頭表演,以及字姓代表遊行,兼具遊行、競賽的雙重意義;各姓氏紛紛表現最高水準,展示出五顏六色水燈排,雕飾圖案的豪華花車、藝閣及陣頭於炫人的霓虹燈下,演出各姓的傳說事跡;讓路邊蜂擁般熱情的觀眾評高下,這是輸人不輸陣的傳統。


                 放水燈的目的在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陸地共享,才能使水陸兩界孤魂靖安,庶民同感神恩。放水燈的文獻記載始見於宋代,中國大陸許多地區都有放水燈習俗,名稱有河燈、江燈、荷葉燈、蓮花燈等不同稱法。在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記載,中元節「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


                  基隆中元節放水燈水燈頭繞境結束,各陣頭、藝閣、表演團體散去,各字姓水燈頭則集合於海洋大學門口。於當晚十時許,前往中正區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舉行放水燈奉厝儀式。望海巷海岸邊此時會安置供桌、香案,供奉三牲祭品,由道長、法師誦經,舉行祭儀。


                 誦經完畢後,開始燒化銀紙、經衣,燃放鞭炮。各字姓水燈頭也紛紛推入水面。其中放置蠟燭、經衣、銀紙等,入海海開始焚化。在放水燈前,除了要在醮典前豎燈篙外,還要在大普渡前一夜進行放水燈科儀,以接引水路孤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