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萬善爺廟牽水狀---起狀《一》

遠在165年前的農曆六月初七初八,一場颱風夾帶著驚人的雨量,加上海水倒灌,淹沒了雲林金湖港附近沿海各大村莊,吞噬了至少三千條以上的人命,因此每年此時金湖港都要舉行超渡水魂「牽水藏」祭典,過程之中有種令人不忍回顧的往事。 



勇敢的與惡水搏鬥,終究敵不過滔天巨浪,隨波而去,後代子孫謂祖先為「戰水英雄」。



 高照的艷陽,晴空萬里的溽暑,沙 沙作響的水車藏,隨著濕鹼的海風一排排的掀動著,好似金湖人的祖先,對著子孫訴說著一頁頁的開墾心酸史。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是一種以竹篾編紮成兩圈圓筒狀,湖上花紙的牽魂祭器,上下中空,高達成人胸部,台灣民間有「血藏」與「水藏」兩種。


 首先舉行請神儀式,所有委員均須到場祭拜,以示虔誠。



 「發表」是向諸天、三界稟明這場法事的旨意,並祈求上蒼庇佑境民平安。



 
水藏旁邊放置供水魂上岸使用之物品,公雞:水魂上岸會驚鳴啼叫,可預知是否已經上岸。芭蕉:蕉即「招」,招魂之意,可供水魂攀爬上岸之用。水盆:內製水勺,裝盛淡水,供水魂上岸盥洗之用。竹椅:供水魂坐著洗手洗腳,反過來可供乘坐「魂船」之用。


下午3點過後整個金湖港的村民情緒開始沸騰,齊聚萬善爺廟,開始一連串的起藏、牽藏、倒藏與燒藏,其為這兩天祭期的焦點,也是整個祭儀的高潮。



起藏是啟動水藏招請水魂離開水面,水魂長久幽居水底,必須起藏招引上岸,才能藉由道長超渡,解其痛苦。



水魂已經上岸,開始發藏



在道眾拜誦科儀之後,兩位庄民進場扶持竹竿,道士在一邊急吹牛角號招引水魂,請求速速上岸,竹竿因此由靜而動,由輕而重,由抖動而後跳躍。




將竹竿水藏抬入廟內,稟告萬善王爺,水藏已發




是男是女均有發藏的可能



發起來的水藏,沿著兩旁的水藏,跳躍繞行,表示水魂已陸續上岸來到庄內,然後在此「退堂」。


道長手持七星劍,以及招魂幡,巡視排排水藏




道士團繞行巡視


一座水藏,一縷冤魂,將近五千座的水藏,如海浪一般的被強烈的海風吹得前後翻仰,隱約聽到160多年前,至少三千多條祖先生命的悽慘吶喊。



儘管多達數千座的水藏,金湖人不疾不徐,一座也不能漏過的搖晃撫摸,深恐無法替漏掉的祖先解脫痛苦。


儀式最後是謝壇送神,道士於道壇內拜誦「謝聖酌獻科儀」後,鳴炮燒金紙。



第二天由廟方將水藏成排的拖到附近空地火化




一燒化解千古愁








如此幫忙鬼魂的「牽水藏」救渡儀式,「救的,不只是陰間的水魂,更是陽間的人們。」人們也因具體的在轉動觸摸水藏之間,似乎感受到已為祖先祈求水中日子好過,冥陽皆安。
金湖人數百年前的祖先,滄海桑田,篳路藍縷,那種「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又遭逢世紀大水災,此應為當時祖先的心情寫照,

台南五條港做16歲成年禮【3】



     
 五條港發展協會舉辦的五條港成年禮「咱來做16歲」活動,今年邁入第十屆。從2001年開始五條港發展協會每年均有舉辦「咱來做16歲」活動,希望能夠讓更多將成為「大人」的少年朋友,能了解自己從小長大的「五條港」,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且是非常有趣、有潛力的地區。自古五條港工商發達,在此大人做工賺取大人工錢,未成年的小孩發給不及大人1/5的囝仔工,法訂成年人是年滿18歲,但早期這裡年滿16歲即為成年,可以賺取大人工錢,因此「做16歲」宣示成年了,是個很重要的成年禮儀。



 涵蓋於五條港地區的西羅殿,也有做16歲活動



主祀玄天上帝的「崇福宮」,在當天也舉辦 「16歲成年禮」



當天年滿16歲的成年人,齊聚台南協進國小大禮堂舉行「咱來做16歲」活動,將有「成年宣示」、「長者祝福」、「成年敲響」、「認識五條港」、「苦力扛米」、廟宇聯盟(神興宮/崇福宮/集福宮)的傳統道教做十六歲儀式、看西街教會的基督教做十六歲儀式、施氏大宗祠的宗祠做十六歲儀式等相關體驗活動。






 長者祝福、成年宣示、敲16響鑼



小朋友舉著花圈,讓成年人穿過拱型花廊,給予他們無限的祝福


解說員對少年朋友闡述著這間供奉風神、雷神和電神的廟宇,隱約可看到二百多年前由唐山經過黑水溝安抵府城的官員,叩謝神明庇佑的場景。



年輕人挑著兩袋約30公斤的米糧,體驗祖先們艱困的生活。


在安逸舒適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沒有做過苦力,由挑擔的姿勢與匾擔的著力,顯現其生澀與未經世俗的一面。


經過大風大浪艱苦歲月的「大人」,有感而發的急於教導年輕人雙肩挑擔的方法,因不捨下一代嬌生柔弱單肩受力的痛苦。



經過「大人」的指導,年輕人健步如飛。



看西街教會的基督教做十六歲儀式,少年朋友們,挑著擔仔麵攤,沿著老街步行約50公尺,考驗自己的體力與耐力,感受先人的辛苦。



參加成年禮的年輕人,沿路踏尋先人篳路藍縷走過的蹤跡。




 廟宇聯盟於崇福宮全天候接受「做16歲」傳統道教儀式之報名,並致贈紀念金飾,作為一生一次成年之紀念。




 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紮糊成的樓台,高約五尺有三層,各層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來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




傳統台南做十六歲的科儀,是於七月初七準備麻油雞酒、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於門口祭拜














自民國八十八年台南市政府積極推動規劃七夕節,擴大行銷,鼓勵各個街廟回復辦理做十六歲的活動,於是這幾年名氣大噪,逐漸演變成為城市的夏季活動。



近年來在府城人的努力下,此區已從「美麗的錯誤」,找回「錯誤的美麗」,五條港的北勢街已重現昔日風華,海安路也成為裝置藝術的天堂,兩旁商家如雨後春筍般開張,已成為遊客入夜後最佳休閒去處。有些不同的在地團體以不同角度的看法與做法的做十六歲活動,與往年的「苦力扛米活動」、「認識五條港」、「五條港長者祝福」等活動以及鼓勵外婆參與的精神相連結,呈現五條港做十六歲活動不為傳統束縛、傳統與新看法新做法並重的多樣在地文化內容與在地活力。



台南臨水夫人廟做16歲成年禮【2】


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
主要祭祀陳靖姑與隨伺的三十六婆祖,掌管「生」,保佑初生嬰兒免於痴、傻、哭、鬧、病、弱、驚等症狀。此廟也是台南市民做十六歲儀典的主要廟宇。




成年人爬出七娘媽亭,父母與兒子的喜悅,全寫在臉上



我家有女初成年,這一刻是兒女回饋父母的開始



父母養育兒女16載,付出多少的心力,該是兒女點滴回報的時候,其實往後的作為,凡事不讓父母操心,就是最好的回饋。



祖孫三代,阿嬤與父親面露喜悅,期待女兒長大成人得這一刻



一十六年辛苦養,烏鴉反哺報親恩



法師迎接年輕人爬出七娘媽亭,並宣讀成年禮讚,感謝七娘嗎保佑長大成人



另供生果、白粉、胭脂、香水、鏡子、針線、雞酒油飯(糯米飯、胡蔴油、酒、雞合煮者)、牲醴等;家有成年者,另須以粽類、麵線、祭後燒金紙、七娘媽衣(五色紙製的紙錢),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獻祭,稱為「出婆姐間」,代表兒童已成年。「婆姐」通常是十二個女神,也就是七娘媽的侍神,和七娘媽共同保育幼童。
















































台灣的臨水夫人廟除主祀臨水夫人外,另常祀花公、花婆及三十六婆祖,為台灣婦女、兒童之第一守護神。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