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水狀情---排狀〈1〉




 口湖鄉萬善同歸祭祀主要有下寮仔於農曆六月初七舉行的挑飯擔祭祖靈,還有金湖以及蚶仔寮兩地於農曆六月初八所舉行的牽水狀,三處的地理位置若以金湖為中心,蚶仔寮、下寮仔分別相距金湖南、北各3公里左右。

 雖相隔三地,但口湖鄉的祭拜儀式均呈現慎終追遠文化意涵與精神,蚶仔寮水狀的排列不同於金湖擺置在馬路兩旁,而是集中在廟旁的廣場。


 這裡由於地屬偏僻人口較少,水狀數量不及金湖,總數約千支,每支價格150元,是因為數量少工本費略高,售價也因而稍高一點。


                                               排狀工人將水狀一一整齊牢固於預先拉好的粗繩上。



 雲林沿海的居民早期大都來自於福建,在閩南地區的喪葬習俗,若因水災或溺水亡故者,均會以「牽水狀」的方式超渡亡魂。


 口湖鄉發生水災後,為了防患類似災害的心理作用,早期在蚶仔寮下湖航行的漁船,自農曆六月初一日到十日止,只能入港不准出海,並備齊供品祭拜。


這裡以林、邱兩姓為主的福建漳、浦先民,於清乾隆年間,乘坐舢船從下湖港登岸,他們在現在的「台子挖」南邊搭蓋草寮捕捉養殖血蚶〈正蚶〉,後來群聚成庄頭,因而得名「蚶仔寮」。

因為風沙侵襲之故,遷移到牛尿港〈現今成龍村〉西邊居住,繼續開墾屯殖,清道光年間又逢強風暴雨奪走無數先民寶貴生命,於是重又遷徙到現址建庄定居,時至今日,這期間仍然歷經數次風水天災,由於地處濱海,目前又遭逢地層下陷的危機,但他們已不再遷徙,可是人口已嚴重外移了。

「永遠的他鄉」這是法國畫家高更.保羅之前在北美館展出的畫作主題,他在人生過程中不斷的遷徙,最後他拋家棄子離開妻小,獨自前往大溪地與當地土著一起生活。企圖尋找心中原始的感受,將此感受與經驗化為彩筆、色彩,創作屬於高更及大溪地的獨特風光。他的遷徙是為了尋找自我。


不肯向惡劣環境低頭,有著強韌生命力的口湖子民,他們的不斷遷徙,是在千瘡百孔中尋找真正屬於自己「永遠的故鄉」。


以前曾為窮鄉僻壤,而現在躍上民間宗教信仰,名聞遐邇舞台的「蚶仔寮」,是因為在庄外西南方有一座台灣首創「牽狀文化」的「舊金湖港開基萬善祠」。



此次洪水,是在農曆六月初七午夜以前淹沒下崙以北地區,午夜以後淹到舊金湖一帶,直到六月初十天亮後雨勢漸小,但是大雨則一直下到12日,以往繁華的金湖港,一夜夢碎。


隔日風停雨歇,洪水漸退,滿目瘡痍的海灘,盡是屍首家禽,悽慘的海邊,悲淒的人間,魚塭已毀,田園已廢,倖存者三餐無以為繼。後代子孫感念先人悽苦的境遇,每年此時散居遠方的遊子,長住當地的子孫,一樣的心情,祭魂如神。


千百水狀排列就緒,與不遠處聳立的萬善祠,以及廟邊的大坵墳,遙遙相望,就等著子孫時辰一到,牽起他們的亡魂,不再受難、不再痛苦。


蚶仔寮庄內金湖港「舊金湖港開基萬善祠」,其行政區域屬口湖鄉台仔村,與其瀕臨樹苓湖的附近庄頭,大都從事捕撈和養殖的小村莊,從此特殊的地名便可看出這些庄頭的原鄉性格,位在大湖口邊的「湖口」,「蚵寮」原來是築寮養蚵而後形成庄,盛產青蚶仔而移居成村的「青蚶庄」,「蚶仔寮」顧名思義也是因為出產血蚶而形成的聚落。

金湖港的壯觀感人的牽水狀超渡習俗,是口湖鄉金湖地區的人文資源,同時也是台灣最珍貴的無形重要文化資產,水狀不但與金湖人有段難以割捨的情緣,更成為關心水狀故事的大家內心特有的情懷。


1 則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