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北城記憶〈五〉揮別西園橋 艋舺向前行






    「艋舺」位於新店溪與大漢溪匯集處,有著極為優越的水運條件,加上北台灣物產豐富,人口成長快速,艋舺很快的蛻變為台灣的經濟重心,並成為台北地區貨物集散中心,與中國大陸對等口岸貿易往來,奠定了現今台北發展的根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譽,可以想像當時艋舺鼎盛的政經地位,當時遺留下來的社會福利建築,如「育嬰堂」、「義倉」等、教育機構,如「書院」及用以防禦敵人入侵的「隘門」〈圖一〉,均可以看出當時艋舺繁華的景象。



                   1.用以防禦敵人入侵的「隘門」



    早期移民到艋舺大都以泉州人為主,他們善於經商,個性保守排外,外商難以進入與其貿易,曾爆發多次嚴重的移民相互械鬥,後來由於碼頭河沙淤積,瘟疫竄行,重創了艋舺的發展,商業逐漸沒落,終被下游的「大稻埕」所取代。直至今日,整個艋舺地區並沒有顯著的發展,建築老舊、街道攤販凌亂、交通壅塞。且受到東區快速發展的排擠,壓縮了西區的商機,萬華地區逐漸蕭條。


為了要達到東西區均衡發展,市府極力推動“翻轉軸線”的都市更新政策,以艋舺為例,全面關照萬華歷史發展脈絡,將此定位為北商業、中傳統、南住宅三大體系,在整個道路計畫,力求交通順暢,璀璨全萬華。


    在鐵路地下化之前,萬華兩邊發展受阻,兩地僅依賴西園陸橋〈圖二〉與和平陸橋相互聯繫,西園陸橋曾經是板橋往返台北〈圖三〉的要道之一,同時也銜接了莒光路與和平西路的交通。


 2.在鐵路地下化之前,萬華兩邊發展受阻,兩地僅依賴西園陸橋




 3.西園陸橋曾經是板橋往返台北的要道之一


     西園陸橋興建於19746月,他跨越了西部縱貫鐵路,連接西園路兩側之交通,為萬華地區受到鐵路阻隔所產生的交通瓶頸,助益不少,往返萬華與板橋之間不必為等火車通行而大排長龍。



    在橋下原本閒置的橋孔,成為當地的居民的活動〈圖四〉與政府的治安執勤空間,例如第七橋孔〈圖五〉的義勇警察大隊大里分隊、第三橋孔駐有民防協勤中心、萬華松柏俱樂部、大里社區發展協會的糖布里活動中心等等,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4.在橋下原本閒置的橋孔,成為當地的居民的活動




                   5.第七橋孔當時為義勇警察大隊大里分隊


    自從鐵路地下化後,西園陸橋失去了調節火車與汽車爭道的角色,這座橫跨平面鐵路的陸橋功成身退,於2000年拆除,正式走入歷史。西園橋拆除的前夕,為了讓居民做最後的巡禮〈圖六〉,特地舉辦了多項溫馨感人的活動。拆除當天大清早,各種挖土機〈圖七〉、牽引車、拖拉車、鑽孔機等重型機械在旁邊待命,施工單位與工程人員,按照習俗舉行動土祭拜儀式〈圖八〉,祈求工程進行順利,之後一聲令下,開動所有重機,頓時震天價響,氣勢有如排山倒海,工人忙著收捲電纜〈圖九〉,移除路燈〈圖十〉,經過近一個月不眠不休的施工,這條巨龍已消失在西園路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寬敞平坦的平面道路。


6.西園橋拆除前夕,為了讓居民做最後的巡禮特地舉辦了多項溫馨感人的活動


    市府進行西園陸橋拆除,歸功於周全的計劃與準備,依照規劃、設計、發包、施工到完工通車等階段進行,期間與各管線單位及橋下使用單位進行協商,西園橋拆除完成後,由原有的橋下商家舊市區景象,蛻變為雙向七線道30米寬道路,不但改善了以往鐵路、陸橋立體交叉對於當地區域交通及都市景觀的不良衝擊,也帶來了陸橋兩側店家的商機,促進地方繁榮,有效帶動萬華地區的都市更新及發展。



7.拆除當天大清早,各種挖土機在橋上蓄勢待發


    由舊鐵枝路搖身變成的艋舺大道,宣告新萬華的誕生,艋舺大道與中華路林蔭大道相接,為聯結萬華、板橋的重要交通幹道。以往耐心等在那條貫穿台北城的鐵枝路兩側的人們,和著叮叮噹噹的警鈴,看著載著滿旅人來去台北的火車,呼嘯而過,當平交道的柵欄升起,等待的人們重又風馳電擎,為著生計忙碌奔波,消失在各個角落了。



   8.按照習俗舉行動土祭拜儀式 祈求工程進行順利



頻繁的列車進站出站,不知浪費了多少人寶貴的時間。陸橋則是當時為了免於交通阻塞的產物,如今已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北市府陸續拆除多座陸橋,改為平面道路,一方面增進都市景觀,另則增加兩旁店家的商機。西園橋的拆除,艋舺人依依不捨的情懷,因為它伴隨著艋舺人甚至台北人走過近30年的風華歲月,它交織須許多老台北人共同的記憶。




9.一聲令下,開動所有重機,頓時震天價響,氣勢有如排山倒海,工人忙著收捲電纜



10.移除路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