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遺落的眷村記憶--桃園平鎮『貿易新村』《9-9》




數十年來,居住在台灣第一代眷村的外省人,正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凋零,不少人在離開世間前還堅持著一輩子的使命感和回到家鄉的夢想。雖然對自己的祖國有著強烈的認同,但是眷村人的「家」到底是神州大陸?還是在台落腳的村子?或者是台灣的城鄉?他們不斷的在對國與家的概念中定義,試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尋找一個生存的合理性。


































































尋找遺落的眷村記憶--桃園平鎮『貿易新村』《9-8》




過去在台灣我們常會認為眷村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那是因為在當時眷戶的家長們多半是外省人,他們隨著政府播遷來台,並將中國各地的文化帶到台灣,外省文化的充分融合,導致巷弄間充斥著大江南北的各種鄉音,與台灣其他地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一家之主均為軍職,長年駐守在外,於是在生活上,眷屬們便養成了相互扶持的特性, 鄰里間有著極高的團結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眷村文化。





































































































尋找遺落的眷村記憶--桃園平鎮『貿易新村』《9-7》








早期這裡的眷村,在空間結構方面,房舍平均一戶不到十坪,而可作為生活起居的地方大約只有 4.5~5坪左右,包含一個小客廳兼臥房,室內後面有一個小到只能放一個爐灶的廚房,前後面各有一點空間,用以種植一些花草美化環境
。最早期的房子,是用竹籬笆、木頭搭起來的,敷以黃泥石灰,而屋頂則以木頭支撐再搭蓋一層鐵皮,因陋就簡,艱苦過日。







































































早期這裡的眷村,在空間結構方面,房舍平均一戶不到十坪,而可作為生活起居的地方大約只有 4.5~5坪左右,包含一個小客廳兼臥房,室內後面有一個小到只能放一個爐灶的廚房,前後面各有一點空間,用以種植一些花草美化環境

。最早期的房子,是用竹籬笆、木頭搭起來的,敷以黃泥石灰,而屋頂則以木頭支撐再搭蓋一層鐵皮,因陋就簡,艱苦過日。

尋找遺落的眷村記憶--桃園平鎮『貿易新村』《9-6》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從明鄭時期的安平、鹿港、淡水、艋舺...,到後來的國民政府的大移民潮,當年這些地區都是族群聚居、互相關照的眷村。由此延伸,全世界的中國城何嘗不是眷村?其實台灣眷村子弟的故鄉,早已走出了眷村竹籬與磚牆,進入了沒有邊緣限制的無盡想像中。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