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北城記憶〈三〉 當「松菸」不再吞雲吐霧


曾經,只要路過「松山菸廠」方圓1公里之內,一股撲鼻而來的濃濃煙草味,隨著「松菸」的搬遷,已煙消雲散了。

19780年代筆者承作了「菸酒公賣局」大批冷凍、空調工程。施工期間正值「松菸」的高峰期,員工突破2000多人。當時,震耳的機器運轉聲,伴隨著煙廠的人頭鑽動的影像,頻繁地出現在各廠房。

事隔30年,我由專業的工程師,到業餘的攝影工作者,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再度踏入這對我情有獨鍾的地方-「松菸」。彷彿推開一扇腐銹厚重的鐵門,進入了藏身繁華東區荒廢已久的秘密花園,這與產業全盛時期,有著天壤之別。


回顧「台灣菸酒公司」的歷史 -- 早期台灣的煙草專賣始於日治時期的1905年,最早是在1911年興建「台北菸草工廠」,因產量供不應求,於1937年興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光復後由政府接收,1947年更名為「台灣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賣捲煙、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年產值曾經高達210億以上,對國家財政貢獻非凡。


       「松山菸廠」是台灣現代化工業廠房的先驅,同時也是第一座專業的捲菸廠,主結構是一座二層樓的單棟建築,佔地約4500,其建築風格屬「日本初期現代主義」作品,融合傳統與歐風建築,強調水平視線〈圖一〉,形式簡潔典雅,在建廠規劃時,即落實了「工業村福利國」的理念,包括興建食堂、員工子女托兒所、簡易醫院、哺乳育嬰室、男女浴池、更衣室等設施,非常重視員工的福利。



    01.水平視線建築    1999   台北


   走進大門,便可看到行政管理中樞辦公廳舍〈圖二〉,後面即為回字型的廠房,專設有理煙、切煙、捲煙、製盒、包裝等生產部門。中庭則是一處融合中國色彩的「巴洛克式」花園〈圖三〉,細緻古樸、大樹錯落、鳥叫蟲鳴,穿插其間的噴泉、雕塑、花圃以及優美的荷花池〈圖四〉的規劃等,是在1958年當時的陳履坦廠長,邀請具有園藝背景的林元朗先生進行美化設計〈圖五〉,使松菸處處有庭園。並在廠區種植大量植栽,林木鬱鬱蔥蔥〈圖六〉,景觀優美。這些景象正敘述著日據時代,有效率的空間設計與工場管理。




   02 .辦公廳舍 1999   台北




    03. 庭園景觀   1999   台北




  04 .荒廢荷花池   1999   台北





    05  闢園匾額    1999




                 06.林蔭大道   1999   台北


從「松菸」建廠預計生產20億支香煙的計畫,到後來就高屏地區煙田的種植面積,曾高達一萬三千公頃的規模來看,都能彰顯出其具有台灣早期邁入工業時代的代表,「松山菸廠」其實是銜接著「菸草原鄉」高雄美濃以及屏東九如地區,到處一塊塊荒廢的煙田、一棟棟傾頹煙樓的產業故事,呈現著往年的菸葉盛況。

近年來,因為生產自動化、公賣改制、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口洋菸競爭激烈、以及反菸團體的宣導,迫使菸草產業日漸凋零,因此松山菸廠遂於1998年停產,與「台北菸廠」合併,正式走入歷史。

「松菸」停產搬遷時,全場的機具有的仍留在場內,香菸〈圖七〉、包裝盒〈圖八〉、員工物品、甚至大型交通車〈圖九〉等,狼籍地棄置在場內各個角落。由於遷廠後並未妥善管理及維護,荒煙漫草幾乎占據了整個廠區〈圖十〉,在屋頂上由筆者施工架設的冷卻水塔、管線也日益殘破。
風華一時的松山菸廠,菸草味不再飄繞,餘韻被荒草吞噬後,東區最後一塊淨土,園區內的辦公廳舍、製菸工廠、一號倉庫、二至五號倉庫、鍋爐間〈圖十一〉等市定古蹟,將與近年來備受爭議的興建巨蛋案,共築共構,成立所謂的「體育文化園區」,在挖土機的蠶食鯨吞後,碩果僅存的古蹟,也將被切割成片片斷斷,「松菸」的珍貴在於它整體的空間,若硬要在這空間塞入一個龐然大物,且移除數百顆在此成長超過半世紀的老樹,則人們再也無法體會與重組拼湊具有多樣福利措施,重視廠區環境的精神,則「松菸」不再是「松山菸廠」,它只是一個變形的水泥標本而已,且徹底的煙消雲散了。


    07   丟棄香煙   1999   台北




    08   廣告包裝紙   1999    台北



   09  棄置交通車  1999   台北


   10  荒草蔓過廠房   1999   台北



  11  鍋爐房   1999   台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