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北城記憶〈八〉 失焦的南村映像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 余光中

       五、六O年代,隻身由南部北上謀職、就學。居所緊鄰當時仍是荒煙蔓草,房舍破舊的四四南村(圖.1),而現在卻是繁華鼎盛的東區,高聳的台北地標 - 101大樓,掩蓋了當時景象。


 1.荒煙蔓草,房舍破舊的四四南村

  
        1949年動亂時期,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六十萬大軍與二百多萬眷屬,散居在台灣各地,形成了約有九百個眷村聚落。

        第一個由山東濟南整廠遷移來台的四四兵工廠,是支持統治者,維護其正當性的重要生產基地。遷入的軍民,改變了當地的生活環境。依當時的軍階,軍官級安排居住在四四西村,一般士官兵則住四四東村,技工平民百姓分別住在南村,筆者由於工作關係,經常要出入眷村裡面,也因此與眷村結下了不解之緣。記憶中,當時的情景,只有 殘破悽涼四個字可以形容。居民們當年艱困生活的回憶有著:颱風來臨時,屋頂被掀掉,屋內大量進水;颱風過後,大清早便到外面撿拾散落滿地的枯枝當柴火;停電時,點盞小燈,全家聚集在角落共進晚餐;天晴時,更忙著修補殘敗的家園。

  尤其是南村,較具難民營社區型態(圖.2),巷道狹小(圖.3),居住空間不良,每當黃昏來臨,各家各戶炊煙裊裊,村民一方面忙著張羅晚餐,一方面又要到處吆喝著孩子回家,好一幅熱鬧的畫面。南村是一部台灣過去的歷史寫照,無論從台灣都市發展史或個人的生活,從鄉村移居而來的工業移民,也常聚集在眷村附近,甚至演變成違章建築聚集區,不管是外省人或鄉下移居的本省人,絕大部分都是生活貧困,從事肉體勞動或流動攤販,更有以拾荒維生的人。這種都市景觀,生活體驗,是台灣從戰後貧窮都市生活站起來的主要共同經驗,經濟奇蹟也是在這種生活環境創造出來的。


   2.具難民營社區型態的四四南村



 3.巷道狹小,居住空間不良 
 

      台灣社會目前對於清代或日治時期的文化資產逐漸有人開始關切,並積極推動指定古蹟加以保護,然而儘管離我們最近的戰後台灣歷史,因不受重視而漸次消失的眷村,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民國六十年以後,國民住宅眷村改建政策的推動,已經使眷村文化受到巨大的衝擊。

        走訪了數十個眷村,每個眷村各自成了一個封閉的世界,剛開始他們不與外界接觸,以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因而產生了原生地的商業行為,南方小吃、北方水餃、烙餅、雲南麵線帶進了這個聚落,南腔北調,道地的各省小餐館,應運而生,也開始接受竹籬笆外的本省人,他們從年輕到老邁,從風華一時到沒落,從佈滿防空洞、防彈堤、機槍碉堡到界線拆除,融合了原住民、客家、河洛人住進了眷村,衍生了一代又一代,然而新一代已經逐漸淡忘老兵們曾教育與烙印在他們心裡的國仇家恨滄桑史。

        居住在南村的李老先生(圖.4),向我訴說竹籬笆裡的那段生活,失了 回家,是他最沉重的包袱,後來整個政治環境的改變,也改變了他流落他鄉為異客的觀念,為了養活一家五口,微薄的薪資,幾乎全用在改善生活與修繕眷舍上,由竹籬笆改建為底部磚造,上部籬笆,再慢慢改為高過人身的磚造圍牆。



             4.居住在南村的李老先生


          眷村的軍人常過著與家人聚少離多的日子,甚至有的長駐外島,好幾個月才回台灣與家人短暫相處,之後又要忍受離別,孤獨難耐的日子,為了保家衛國,他們一根蠟燭雙頭燒,轉眼間五、六十年歲月過去了,他們有的仍蜷曲在狹小的房舍裡,有的安頓在高樓林立的新村裡。

          如今這種屬於五十年代特有強烈意向與神秘色彩的眷村(圖.5),從群居生活型態、建築風格(圖.6)、搬遷、祝融侵襲,最後抵擋不住建築怪獸,左右掃蕩,終將夷為平地,歸於塵土,整個遷徙重生,安頓到散村的過程,一幕幕的在台灣的每個角落上演著。


                   5.屬於五十年代特有強烈意向與神秘色彩的眷村



                6.群居生活型態的建築風格


         最近興起一股眷村文化保留熱,每次走過台北四四南村公民會館,(圖.7)常會令人想起每間屋子裡狹小的空間、隔間、閣樓、向外延伸的廚房,由窄小巷道洗衣溝渠、公共廁所(圖.8)、自治會辦公室、碉堡、防空洞….印象依稀猶存。當時眷村並不稀奇,但在時代變遷後,為何不留住它,做為歷史的見證,讓眷村文化,底層族群融合的真實再度呈現。


      7.台北四四南村公民會館



  8.眷村裡的公共廁所


    如今在層層疊疊的林立大樓中,在台北曼哈頓的街道上,屬於台灣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會館,兀自的佇立在繁華熱鬧的叢林間,無聲無息的對著過往的人潮,訴說著自己滄桑歲月的故事。一樣的紅色門扉,一樣的水泥磚牆,同樣的藍色窗格與黑色屋瓦,每戶人家的距離是那麼的近,狹小的巷道是唯一通往外面的路,他們即使不同姓氏,不曾相識,來自不同的家鄉,但是來到這裡就是一家人,雖然只是一牆之隔,卻阻擋不了它門之間那種同甘苦共患難的真情。

   台北第一座南村聚落,台北第一高樓,同樣的座落在信義計畫區內,兩個不同歷史光景的建築,就這樣對立與衝突著(圖.9),真讓人心酸,我們只記得勇往向前,卻忘了回頭看看曾經走過的痕跡,抬頭仰望高聳的台北地標101,在信義商圈的人潮,不知有多少人看到四四南村,看到他光芒褪去的悽愴身影?



                            9.兩個不同歷史光景的建築,就這樣對立與衝突著















1 則留言:

  1. 陳老師您好,

    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四四南村文字和老照片的彙整, 在網路上google到您之前曾經拍攝四四南村的照片, 不知是否可以得到您的授權使用?

    如方便是否給我您的聯絡e-mail或電話, 再跟您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雅芳

    yfc@storynest.com
    yfc1491@gmail.com

    回覆刪除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