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鹹味 高雄紅毛港的喟嘆〈二〉拆船夕陽工業之2




                                          環境改變 拆船走入夕陽


               曾在拆船碼頭工作20年的王正孝說:「從1975年開始,拆船業的榮景長達10年,因為政府利多的政策,鼓勵拆船公司大量標買國際船隻,許多人靠著拆船成為巨富,加上老一輩的南部人以紅毛港漁人轉行為多,能夠吃苦耐勞,不怕工作環境太差,所以帶動了經濟的起飛,而拆船的沒落也說明了台灣的下一代已經吃不了苦,粗重的工作找不到人做,加上工資已經隨經濟發展上升,台灣終於失去拆船工業競爭的條件。最後只能走向夕陽工業的老路。」

          站在如廢墟的拆船碼頭,看著潮起潮落,人生和一個因緣際會的行業,崛起又跌落的過程,或許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吧!





40多年來,以拆船為業的翁文進拆船師,10多年前英姿煥發,去年他請我到旗津高雄造船廠
拍攝最後一條大船解體時,由於歲月不饒人,為了生活,他拖著老邁的身軀,只能在船邊空地,切割一些由大吊車從大船取下的船板,讓我感嘆不已。



近半世紀以來,高雄作為台灣的產業重鎮,對於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不可說不大;二次世界大戰後高雄市的繁榮與高雄港息息相關。民國41年清港濬港工作完成,世界各國巨輪陸續來港裝卸貨物。民國47年開始擴港12年計劃,加上民國57年開闢大二港口後,高雄港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國際港。



有一群人,一種行業,自終戰起就依賴高雄港維生,他們也為20世紀中期的高雄的進步繁榮,貢獻了血汗,吸納了高雄縣與嘉南地區的移民投入這個辛苦卻收入頗豐的工作。



舊船解體業(或者俗稱拆船業)最早幫政府打撈港灣沉船解體割取鋼鐵,疏濬了港道。



                 他們每年供應數十萬噸舊船板和廢鐵,提供國內鋼鐵材料的主要來源。



 民國60年代的十大建設,拆船業者支援了大量的鋼品;國內數十家大小不等的鋼鐵廠都和拆船廠有密切的共生關係。


當時在港區租地建碼頭也替政府打好擴建埠棧碼頭的基礎,在30年內他們成為擁有資金百億,從業勞工2萬人以上,每年向政府繳稅20億以上的大型的企業團體。


當高雄港走向運輸貨櫃化,國營大型煉鋼廠矗立在港區邊,高科技成為經濟新口號時,便宣告拆船業終將被遺棄。



高雄港又緊抓運輸貨櫃化的發展方向,陸續建立多座貨櫃碼頭,作為東南亞的貨物轉運中心,開始連帶影響著高雄市的繁華與富庶。



近年來,曾經帶領高雄走向繁華的拆船業,成為高雄紅毛港居民抗爭訴求的污染事業,好像氣若游絲、行將就木的遲暮老人。

高雄拆船業是台灣經濟史、高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對於許多因拆船而起家的工商業鉅子們,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感受。

如今,拆船業何去何從,時代完全不需要它了嗎?以海立國的台灣,諸多船艦廢棄時如何解決?


砰~~~~!一聲轟天巨響,激起了一陣煙塵,拆船碼頭邊揮汗如雨的拆船工人,正充耳不聞、視若無睹一槌一槌的敲打,一燒一燒的焊熔。

未來是否可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案,讓拆船業成為兼具生產鋼材與環保回收的功能?



拆船人的心聲,我們要了解;拆船區居民的想法,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除了解析拆船業的過去與現在外,還能提供拆船業可能的方向。



在一雙雙巧手下,一艘艘破舊的大船卸下身上沉重的外衣,化作片片鋼板,如同盤古巨人死後一般,恩澤後人,哺育了正在茁壯中的台灣工業。











咚~~~~!又是一聲巨響,滿天的煙塵籠罩了整個碼頭,就在一陣海風吹起後,昔日風光的拆船業已化作一道煙塵,隨風而逝,只空留雜亂污痕斑斑的碼頭和幾個年輕的身影四處鑽動,從廢鐵迷陣中尋找在此過往的風華。







從前曾經參與或見證拆船業風華的高雄人,回首過往,似乎只能在廣告提神飲料的勞動者揮汗打拼的電視畫面中,找到一絲絲歷史的記憶。






 資料參閱 愚俺文章

遺落的鹹味 高雄紅毛港的喟嘆〈二〉拆船夕陽工業之1

      


         從1969年到1989年長達20年,台灣的高雄港大仁拆船工業區是全球最大最專業的拆船集中區,拆船公司向全球購買不堪使用的船隻,其中以希臘最多,極盛時期,每天有40艘大船進港等待拆解,37個碼頭幾乎客滿,兩萬多名從業工人在此掏取所謂的「黑肥料」,而這些「黑肥料」每年向國庫繳交20億的稅金,所拆解的鋼板並供應了中鋼百分之六十的原料,更重要的是船上堪用的零件家具流入碼頭周邊的商區,如公園路的五金區,建國路的廢船家
具,這些二手商品,幾乎都是拆船取得,畫家詩人陳庭詩先生更是突發其想;把拆船上的物品創造出怪異的作品,稱為「拆船藝術」。


          但是,拆船工業畢竟是一個高危險,高污染的工業,對環境的傷害很大,尤其是作業工人的工安意外頻傳,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86年的卡納力油輪大爆炸,這次事件造成18人死亡,3人失蹤,一百多人受傷,事件後,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不得不思考拆船工業的明天,加上菲律賓和中國的低工資正吸引拆船工業前往投資,也是高雄拆船業沒落的另一原因。


          1990年1月8日黃昏,高雄港第二港口的15號碼頭突然一陣騷動,一艘領港船悄悄進入碼頭,指揮一艘拖船,把停泊於碼頭上長達一年的10,600噸待解體的波多公主號拖離高雄,前往菲律賓蘇比克灣,從此,長達20年的台灣拆船工業正式劃上句點。其實,更早一年,政府已經決定收回大仁拆船碼頭闢建為「第五貨櫃心」,政策一出,說明了伴隨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拆船工業已經走入黃昏,極盛時期的兩百多家拆船公司紛紛轉向中國、菲律賓、斯里蘭
卡或印尼等低度開發國家尋求商機。
























































































資料參閱 愚厣文章

遺落的鹹味 高雄紅毛港的喟嘆〈一〉見證歷史之3

 

 

是否存在只為等待消失

 

未來來的時候來

過去仍停留在現在

被遺忘的時空

是否該慶幸活在自己的原始

 

一條路承載了多少人生

多少故事穿梭時光隧道

笛鳴聲推擠歲月的皺痕

海浪潮湧進希望復退出

擁抱等待是一種美麗的哀愁

 

拒絕文明的聚落

日夜自在地從海昇起

從海落下

將世界遺忘在遺忘的世界

用她二點九公里長的記憶

書寫歷史

盡頭是海天一氣的洋洋無盡

 

如果消失是為了活入永恆

如果活入記憶方能緬懷

是否存在只是為了等待消失

當貝殼爬上水泥牆刻劃再生鮮活

穿堂的風串門凝止於五O年代的雨

補一網漁村的鹼濕人生

挽住漂流木般的歲月

 

高宇塔高高地矮著

旁觀著

這漁村像風化已久的網

破了破

舊了舊

空了心

 

未來未來

難道等待只為了消失



─謝佳樺─





         

       三十多年來,政府每隔三年一次的限建與禁建兩種法令,輪替在紅毛港地區實施著。起因於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省政府準備將紅毛港開發成國際商港,先是發了一紙禁令,禁止他們修繕與興建房舍,結果禁建了將近四十年,居民也無意遷村,這對紅毛港居民來說,像是被宣判了無期徒刑一樣的痛苦。


       他們過著幾乎沒有明日的生活,終生以捕魚為業的老漁民,老了只能離開與海搏鬥、追逐魚蝦的生活,只能在陸地上守著殘破宅屋,而子孫為了生計遷移各地謀生,他們連含飴弄孫的閒情逸致亦求之不得,惟有吁噓長嘆憶當年。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