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台灣拆船業的興衰史.21

 

早期在台灣,拆船工人一周工作七天,毎天十個小時,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三萬元,是造船廠工人收入的一倍。不過拆船的工作相對的非常危險,且污染嚴重,長期與船隻分解時流出的有害物質接觸,患上肝癌、肺癌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人。在拆解工作中,往往會因氧氣吹管觸及沒有清理乾淨的油庫,而發生爆炸。拆船工人也可能因吸入有毒氣體,或被落下的鋼板擊中而喪生,拆船工人堪稱是拿命在換錢。

進入八十年代後期,隨著舊船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而廢鋼價格卻因建築業景氣衰退而疲軟不振,台灣的造船業開始陷入了低迷。加上台灣提倡工業升級,認為拆船業造成了太多的污染,浪費了大量勞力,使得台灣拆船業日漸走向了黃昏。2007 陳碧岩攝於 蘇澳 南方澳漁港》










































 

 

 

紀實攝影--台灣拆船業的興衰史.20


我國的拆船業在民國五十八年至七十七年的二十年間,是國際拆船業的重心,因此有「拆船王國」的美譽。從事拆船的業者在民國七十一年高達202家,至八十九年僅剩37家;而從事拆船業的勞工從近萬餘人到幾百人,這些數字的變化顯示這個行業正面臨重大衝擊。儘管,拆船業長期以來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它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在環保主張、勞工權益、消費者意識抬頭的前提下,使拆船業的發展受阻。2007 陳碧岩攝於 蘇澳 南方澳漁港》










































  

紀實攝影--台灣拆船業的興衰史.19

 

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隱蔽且近漁場,為天然良港,與其對面的島以砂洲相連成陸連島,因而造就成一道天然防波堤,在當時南方澳居民從事漁業的人口有80%

世界上很多行業都是存在危險的,船舶拆解,通常也被稱為「船舶回收」,是船舶完成漫長航海使命後的宿命。廢舊船舶耗大能源,性能落後,船齡在20年以上的船舶易發生海難事故,存在安全隱患,所以船隻到了使用壽命之後,就要對其進行拆解。

南方澳漁港東岸,全盛時期有五大造船廠,近年因漁獲量減少,從事漁業人口銳減,打造新船的機會也漸少,目前真正服務在地漁船的造船廠只剩大晉一家。原來旁邊修船用地,改成拆船場域。2004 陳碧岩攝於 蘇澳 南方澳漁港》










































紀實攝影--台灣拆船業的興衰史.18

 

在早期高雄港的碼頭,條件極佳,政府政策亦大力支持擴建拆船碼頭,由於臺灣人在惡劣環境中,依舊努力勤奮著的「番薯精神」,相當能適應拆船這種高風險、高勞累的工作。因此,開放舊船進口後,臺灣憑著優越的地理環境與高效率、高品質的技術工人,在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具備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船大量湧入高雄港進行解體工程,並帶動整個鋼鐵工業的榮景。

走訪高雄、南方澳的拆船場,拆船工人利用短暫休息時間,抽根菸、喝點保力達飲料、與其聊點拆船事,這些對他們而言豈是一種奢侈。《2009 陳碧岩 高雄興達港 旗津 南方澳》










































紀實攝影--台灣拆船業的興衰史.17

 

台灣拆船業不僅造就了鋼鐵工業的繁榮,亦帶動許多週邊產業的興起。每一艘舊船剛拖進港口,立刻吸引一大批的「草袋部隊」前來尋找船上尚可堪用的二手古董、家俱電器、日用品、木料、機械零件,轉賣給熱愛蒐集古董的收藏家、家庭、商家和需要的機械製造維修商,早期鹽埕公園路的大五金街、建國路的廢船家具行等,都是我常去閒逛的地方。在高雄處處可見因著拆船業而延伸的相關產業,這些特色店家也因而塑造了只屬於高雄風味的城市風貌。《2009 陳碧岩 高雄興達港》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