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埔客家庄石爺祭---啖割稻飯《 三》




一只粗碗,勾起了生長在4.50年代人們共同記憶,早期農業社會,忙於稼穡,農人體力耗費甚鉅,一天數餐,仍無法飽足,也因而改用「碗公」盛之,可多食補充體力,完成做作。
客家人持家,原本節省儉樸,雖今講求精緻器皿,「碗公」仍能保存至今,足以讓年輕人體會農作的艱辛。


「石爺祭」的前一天,全庄人放下自己的工作,準備在今天為大家烹煮可口耐餓的「割稻飯」



           大鼎、大鍋,忙碌的人們,無私奉獻心力,莫不想做一桌好菜,讓庄內的人享用


                                
                                        阿嬤忙著宰殺自己飼養的九斤土雞



                    流經老宅的溪水,清澈潔淨,是漱洗雞禽最佳的水質


                           
                                     一鍋鍋、一盆盆的山肴野簌,令人垂涎

                
                              迫不及待,飢腸轆轆的人們,耐不住飯菜香的誘惑


                      古老的碗公、傳統的客家「熝湯粢」,好一個完美的農村舊食組合


                                      昨夜村人親手製作的「熝湯粢」,香Q可口


                                看起來雖有些破舊,然其不知承載了多少人的溫飽


儘管泛黃的碗公,有著歲月的痕跡,但仍堅持永遠陪伴著生生不息的庶民


                       中午時刻,村民群集「南昌宮」廟埕,享用佳餚美食















「割稻飯」,是早期農作耕耘、收割,村人同心協力,不求回報,互助合作,主人為感謝幫忙者,特準備足以抗餓的餐食,挑置田間農忙現場,供勞動者食用,補足體力,繼續打拼,這是鄉間極富人情味、溫馨的一種大鍋飯。時至今日,此情此景隨著光陰的流逝,漸漸為新一 代人所淡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