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台灣寺廟之格局,屬於較早期的清初寺廟,多採用簡單的院落式格局,當時寺廟裡降了主祀神外,配祀的神明較少。至清代中期之後,寺廟多用有護室之格局,它提供較多的配祀空間。至清末時,又出現一些並連式的院落型之格局,有如三座廟並置在一起,面寬很廣,可以開五門。裡面的配祀神祇也增加許多,如北港朝天宮,正殿主祀媽祖,第三殿供奉觀音及十八羅漢,左右配殿供奉文昌帝君與三官大地,第四進供奉媽祖父母。另外左右護室再供奉福德正神,也些房間作為辦公室。這樣的格局宏整,功能齊全,是清末之後台灣大的寺廟之特色。
台灣寺廟的屋頂中,最隆重而高級的形式是歇山重簷頂,即「四垂頂」作「上下山」。四垂即四面落水,左右亦出屋頂。在構造上較複雜,前後坡有棟架支撐,左右坡必須掛在棟架側面,通常在棟架疊斗後面再加一支「付樑」,以承受側面之桷木。而歇山側面的三角形山牆位置關係屋頂整體造型甚大,台灣的幾個大的歇山屋頂,也有著技巧上之差異。
參考資料;台灣寺廟建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