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埔客家庄石爺祭---求絭換絭《一》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南昌宮祭拜石爺公,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八日清晨四點多開始就有信眾來求絭、換絭、脫絭,程序上是信眾擺上祭品,自行上香祭告石爺,向廟公取得紅線綁上自行帶來的時錢,或在石爺附近撿拾幾粒小石子裝入廟方提供的絭袋中即完成「石爺絭」求取儀式。



                 長輩們手持剛換新的絭袋,雙掌合十虔誠默禱,祈望石爺公能夠護佑子孫


                 南埔石爺祭是融合了客家傳統的祭祀文化,和傳統生活的經驗所設計的,其中脫絭的行為,事實上與小孩成長成為大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阿嬤雖然拄著拐杖行動不便,但每年這一天到來,總要到廟裡替年幼的家人換絭


                             爺爺們手持筊杯,祈求晚輩運勢亨通,健康平安




 
信眾用紅繩串ㄧ個銅錢或著在石爺旁檢幾粒小石子裝入香包中掛在脖子上,可以驅魔避邪,保佑孩童長大。





                     
       將「時錢」「撈石牯」放在絭袋肚,在香煙裊繞的香爐順、逆時鐘各繞三圈,
                                 同時將絭撈石爺輕觸三下,是謂過香火
 

                                北埔鄉南埔村的石爺生日前後這段時間,很多婆婆
媽媽都會帶著小孩到石爺前拜拜同時 「換絭」


        地方耆老們強調這種習俗不是迷信,卻更能代表客家父母對自己小孩的關心。

               
                     在每年石爺公生日時,都會前往膜拜同時換新的平安符叫「換絭」。





石爺又稱石頭公、石佛公、石聖公,民間相傳,拜石爺可以使子女身體健康,可保孩童頭殼堅硬。


             許多人家的子女從小身體不好,他們將小孩拜「石爺公」為「義父」,求其保佑。

  
         做父母的通常會準備一條紅絲線,串上平安符後戴在子女胸前,稱為「戴絭


滿佈風霜歲月粗糙的雙手,與絭袋上的細孔、紅絲線,似乎不成對比,眼睛焦點模糊,始終難以穿越,但其關愛子女的情愫,不言可喻。








北埔地方耆老說,在傳統的客家村落裡,習慣上父母會帶著自己小孩到石爺廟認做「契父」,祈求石爺公賜給孩子健康與幸福。





求絭在程序上只是信眾擺上祭品,通常要用雄雞仔為祭品,自行上香祭告石爺,將綁上紅線的通寶錢,或將裝入在石爺附近撿拾幾粒小石子的香包,在香爐上過火即完成「石爺絭」求取儀式。












   石爺上頭掛滿的紅色小包包就是客家人稱之為「絭」 的平安符。他門將舊的「石爺
絭」 放置在石爺公的大石頭上,來換取新的「石爺絭」。





   
    這種脖子上掛了一條附有「通寶錢【又稱時錢】」或「香包」的紅色項鍊,叫做「絭」。    「絭」是一種護符,向觀音娘求的叫「觀音娘絭」,向石爺求的叫「石爺絭」。














            信眾們備上三()牲酒禮、齋疏果品、金銀財庫躬身拜請石爺公











地方上的習俗,小孩子周歲後就會到石爺神位前「求絭」。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石爺誕辰日去祭拜ㄧ次,並換新紅繩叫做「換絭」,一直要到滿十六歲時才得脫下,叫做「脫絭」,也有男孩到服完兵役或結婚前才「脫絭」,女孩ㄧ直帶到出嫁前才脫絭的都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