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原住民系列---三鶯部落大漢溪畔的故鄉《二之1》




台灣原住民歷經殖民統治,不僅土地屢遭強權搶奪,在近代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經濟發展中,原本貼近自然的生活形態,亦被當代生產模式嚴重衝擊。伴隨台灣數十年來的發展過程,原本居住在花蓮、台東的阿美族人為了謀生紛紛離鄉背井,將寶貴的勞動力/生命投入工廠、工地,成就政府口中的「經濟奇蹟」,回首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所需已跟高樓林立的都會區域緊緊相連,這裡成為我的新故鄉,東部的家園如今已成為遙遠的夢土。




 居民多為阿美族人,通行阿美語華語。原址曾有平房為漢人所居,1984年海山礦坑爆炸,許多族人輾轉遷徙至大漢溪河灘高地,自力造屋維生,遂形成一個都市邊緣的原住民部落。



      成年人口多以打零工、種菜維生,老邁的族人大部分原為海山礦坑的原住民勞動者。
 


         
三鶯大橋下原住民以木板搭蓋的簡陋屋舍


 阿美族人之所以臨近於河邊或海岸居住,有其文化背景。祖先傳承數百年所累積的生活智慧,讓他們在水岸邊耕作,補貼生活所需。


            在與水共生的文化裡,族人早已培養出適度使用,並避開危難的能力。


    因為水岸不僅是他們的生存所繫、是一個必須妥善照顧的資源,更是生命、文化傳承之母。

 


 「 聽綠樹發聲,與自然對話」,這是千百年來,祖先遺留唯一的生存淨土,在原鄉是如此,來到他鄉,抑是他們尋覓的目的。


 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三鶯部落之所以居住在河岸,絕對有文化、經濟、安全層面的需要與考量。


            從故土來到都市的原住民,大多從事低收入且高工時、高危險的勞力工作。


粽子飄逸的香氣,吸引我尋香而來,雖然綁得不是很扎實,但他們從原鄉來到平地,他們習慣的融入了這個多元的社會,屈原或許跟他們永遠扯不上關係,改變方式包著米食的粽子祭祀祖靈,達到佑我五穀豐收的心願。


  一絲絲,一串串,入境隨俗,努力的在自己永遠是暫住的家園,隨著節氣的變換,裹包著適時的粽子。


 沒有安全設施,防撞、防摔的鋪地軟墊,打著赤腳、夾著拖鞋,踩踏在碎石、殘破的泥地,
小朋友玩得何等快樂,這是他們與生俱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以三鶯部落為例,其第一代前來三鶯橋下的原住民,正是當年海山煤礦災變的倖存者及受難者家屬


 三鶯大橋上喧囂的車流,橋下的小朋友三五成群遊走在暫且屬於他們的樂園


   猶如「賽德克巴萊」族人一樣,充滿堅忍不屈,剛毅果斷的性格


 這是我們溫馨的家,雖然只是以木板打造裝釘,但能棲身避雨,撫育兒女平安成長,希望政府不要以各種理由來拆除,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天真無邪的兒女,深不知父母為了沒有一個屬於自己永遠的家,憂愁終日


 旁邊的彩帶,手中的原住民傳統飾品,明天他們又要放下工作,穿戴傳統服飾,攜兒帶女赴台北向有關單位陳情抗議。


父親默默凝望襁褓中的嬰兒,期盼成長過程無風無雨,然而這是無法實現的,拆除的怪獸隨侍在側,此情此景令人了鼻酸。


姐弟情深,深不知何時又要離開家園,居無定所,再度漂泊

我們要的只是一個安穩而不受怪手驅擾的家園。在這個家園裡,我們可以安居樂業,可以說著母語,更可以傳承長輩的歷史記憶,讓已經飽受襲擊、逐漸凋零的阿美族文化,擁有一個喘息、休養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