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水狀情---燒狀〈完〉





     蚶仔寮萬善祠整個超渡法事,最後一個儀式就是謝壇恭送神明,以及拔狀與燒狀


 這是道教陰陽法事的最後完成式,旨在酬謝眾神諸聖的相助,讓活動得以順利結束


 儀式簡單,由道士長率領諸道士在壇內拜誦《謝聖酌獻科禮》之後,焚燒金紙及鳴放鞭炮而告結束


 此時廟方工作人員,將倒狀之後的水狀,連同道壇內的山神、土地神、翰林院、同歸所以及普陀山等普渡紙糊祭器,集中於廟前空地上,準備火化

               蚶子寮地區水狀只約千支,數量較少,所以在當天下午進行集中燒狀


 相對於金湖萬善堂高達六千餘支的水狀,必須在隔天大清早利用機車,以約百支為一組拖行到預定空地集中焚燒

 民間習俗,隨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信仰的代代相傳,經由地域以及環境變遷的影響,
衍生出台灣現今社會深具地方特色的風俗

         這些風俗習慣,在歷史文化傳承與人民的精神生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為了讓水魂攀爬上岸,精心糊做的水狀,已殘破不堪,經過道士委婉相勸,有的水魂含淚離去,有的不忍離開,最後動用法師,以最嚴厲與威嚇的手段,破狀使其無法遁形,逼其返回陰間

       工作人員將「破」了的水狀,一一拖離現場,牽魂儀式與目的已達成,瞬間變成廢物


                    曾經藉由水狀讓後輩與前人心靈的碰觸與撫慰,如今魂已去、殼已空


    水狀在最後一批被拖離之後,廣場即將恢復往日的平靜、冷清,除了祭祀活動,這裡平常人煙稀少,畢竟此處是長埋屍骨荒僻的地方


                將紙錢撒向水狀的上方,請孤魂野鬼不要驚擾前人魂魄,讓其平安返回陰府


 堆積如山的水狀,不知迎請多少先人冤魂,然而牽與被牽者到底得到與會意了甚麼?我想應該是「夢中相見」心靈的慰藉吧

 目前在金湖以及蚶子寮地區,水狀的顏色已經不再局限於超渡亡魂專用的白色或灰色系列,另有兼具超渡其他亡靈的各種顏色,這是表現在整個祭祀態度與心情上的轉變


 紙錢使用方面,該地區原先祭拜祖先用的大銀紙錢已日漸銳減,現今普遍使用敬祀神明的壽金和刈金,似乎已將祭拜對象逐漸「神格化」了


        時辰一到,點燃水狀,讓「熊熊烈火,將水狀化為輕煙,以解千古心愁」。


對於天災造成無數罹難的「萬善同歸」的祭拜,衍生成特殊牽水狀的民間習俗,能夠受到世人與政府的關懷與重視,身為受難者的後代子孫,有著無比的慰藉

在歷史的背景下,對於台灣無情的大自然反撲,觸發防風、防水、愛護土地警惕作用,且對罹難的先人有種報恩的孝思情感。


雲林沿海地區,因為發生天災產生巨變,由唐山移民而來的先民,墾荒所留下的遺跡,到目前為止仍是如謎一團,難以辨認與揣測

「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即使幸運來到台灣,面對天災、瘴疫、原漢衝突、泉漳械鬥與閩客相爭等步步驚魂之中,生者除慶幸自己存活之外,不忘敬奉祭祀罹難先人

有心記錄台灣豐富人文民俗的同好,至始至終,守候在整個祭典的四周,從白天到黑夜,他們細心觀察,每一個情節、每一段篇章都有其感人的故事,而且因環境變遷,祭祀的態度
與精神正逐年變化,我們會永遠記錄下去。

攝影在於我,除了之前我用相機描寫壯麗山川、日出與日落瞬間的感動,大自然優美的四時花開、花紅與花落,心緒的振奮與感傷之後,終於我駐足於人文紀實攝影,觀看多變的人生風景。

雲林口湖碧海招魂系列,三年來我走訪了較具代表性的三個地區,今年我更花了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觀察此地特殊的水狀文化,無論如何,每年此時,此地人來人往,牽過來摸過去的祭祀活動,「水魂淒美的傳說」,在燒狀的最後階段已經達到教化人心的功能與意義。





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水狀情--- 倒狀〈3〉




在搭著棚子的啟狀場,被水魂附身的「先鋒部隊」,手持連根拔起的水狀,奔赴水狀集中放置場。


                                                他們沿著整齊排列的水狀,一一敲擊。


                                          水狀啟發之後,由被附身者巡視所有水狀排



牽狀本來就有被牽引者與牽引者的特定對象,被牽引者通常必須將姓名以及地址寫在水狀上,時日已經久遠,集體遭逢災難的「萬善同歸」,已漸發展成團體,牽引者也已因繁延數代,子孫萬千。

在此情況下,「萬善同歸」成了牽引者之總稱,牽引者在水狀上寫著自己的名字,表示對自己罹難的祖先,盡一分孝思與心意。


被水魂附身賦予傳達陰陽兩界使命的「先遣部隊」,有的已精疲力盡,必須由旁人攙扶,沿著水狀,走完全部行程。

                                   「發起來」的執事者,用竹桿敲擊每一支水狀


水魂已由水底浮昇,隨狀被牽引超渡。儀式由道長主持,在迎請萬善祠的香爐後,於水狀集中場附近設案排香,先行誦念「無上拔度水狀科儀」。請上中下各方主宰者赦免水魂罪衍,准予上升天堂、明界與仙界,快樂逍遙。


             普施完畢之後,隨即送行孤魂,通常由道長單獨執行,有時出動所有道士齊來進行


手持招魂幡,沿著水狀的路線繞行,引導所有水魂,經過普施、誦懺、超渡之後,快快離去


  道士帶領後代子孫,穿梭在密集的水狀之中,不輕易遺漏任何一支代表一位冤魂的水狀


先人與後代,經過歲月的流逝,難以割捨的情懷,這一刻觸動水狀的手,似乎也撫摸到先人懷念惦記故鄉的心。


                                越來越多的子孫們,重不忘記當年先人受難的日子。



最後法師隨即上路,道長頭繫紅頭巾,以法師的身分登場,左手握牛靈角,右手舞動七星劍,劃過狀身,戳破每一個水狀,也即「破狀」,意在威嚇躲藏其間的頑魂現身趕快離去


  在叮叮噹噹的鑼聲引導之下,法師沿著水狀陣列不時邊跑邊跳,還要轉動草蓆撲打地面與水狀,驅趕頑魂趕快離開,「草龍」出現,水魂必須離去,否則將無法超生。
                                           

                   法師手握牛靈角,急促的吹起響亮的號角聲,摧趕頑魂快快離開陽間


                整齊排列的水狀,經過轉動、倒狀、破狀,終於被推倒在地


法師以七星劍擊破最後一個水狀,表示冤魂全數離去,功德已圓滿達成。

請客就有送客,這是一種規矩,陰陽人情如一,陰間水魂終將回到屬於祂們的世界去,至於以「草龍」驅趕送行,是否送客之道,也只能說是屬於陽間世人的一種禮俗了。

一百多年來的每年今天,遠古與現今重逢了,來去匆匆,忽聚又離散,然而他們真的離苦得樂了嗎?宗教習俗與科學,始終存在著無法解釋的衝突,然至少在「孝敬先人」與「教育後代」的心靈上已取得了平衡點。



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水狀情---起狀〈2〉




                                誦經禮懺,超渡法會,是道教中必要的科儀。


啟狀前,各委員主事者齊集持香祭拜

 
                起狀又稱「啟狀」,本地人稱為「發狀」。為了象徵性的意義,先在啟狀現場搭蓋  棚架,用竹竿貫穿七之水狀〈早期據說使用九支〉。
金湖地區水狀立於「牛嘴籠」上,有些地方豎在「雞籠」之上,而蚶仔寮卻立在「沙堆」上,其最終目的是供水魂容易攀爬上岸。

                           後代子孫沿著水狀順時針方向轉動水狀,牽起水魂


                              每支水狀旁,各焚燒紙錢一堆,請水魂速速被牽起


                                           村民們一邊轉動水狀,一邊點插清香


旁邊除了放置象徵性的物品之外,村民口中唸唸有詞「雙腳踏雞籠,雙手扶蕉欉,起來換衫換褲,親像人。」

                        紙錢不停的燃燒,越燒越旺,水狀加速轉動


            預知水魂已否上岸的公雞,凝神感知周遭動靜,遮陽的米篩,走路穿戴的拖鞋


供水魂上岸清洗用的水盆裝滿清水,攀爬用的水蕉,擺放在沙堆旁邊,樣樣俱全


道士拜誦科儀之後,七座水狀各由兩位庄民牽引水狀,開始繞行水狀,號召水魂盡速上岸。


道士手持招魂幡,七座水狀經過旋轉,象徵所有水魂已上岸


經過一段時間不斷的繞行與轉動水狀,似乎水魂已浮出水面


此時設於啟狀場,其中一支支竹竿中的水狀,由輕轉漸而快速轉動,後來變成抖動、跳動。


水魂已經上岸附身於轉動水狀者之上,最後水狀連同竹竿拔地而起,表示已經「發起來」了,直衝水狀陣列場,最後躍入「狀林」之中,表示「先遣部隊」的水魂已經上岸到達村庄。近年來,蚶子寮地區的啟狀也有類似的情況,不但增強了儀式化的功能,也給此地帶來另樣信仰景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