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水域 王船信仰(1)


                         曾橋夕照

                      西港橋頭舖鐵枝
                橋頭通往台南市
                橋北透麻豆佳里
                慶安廟前大菜市
                本廟三年一科香
                人山人海鬧熱場
                文武藝陣可欣賞
                遶境由九六庄鄉















 身著素衣、頸部帶著鯉魚紙枷與鎖鍊,長跪在廟門的兩旁,低頭或泣或訴,等待著王轎神職人員來開啟枷鎖,期待以帶罪之身,來贖得身心的苦痛早日得到解脫。
















街的另一端,年長的阿嬤右手持掃把,左手一束清香,在遶境的陣頭之前,打開一條香路。挑著馬草的信徒,將水草排列在廟後的廣場,象徵著讓馬王(旗牌官乘騎之馬隊),得以飽餐。隨香的信徒,從廟前綿延數里。




送王之前的遶境活動,徒步扛轎、陣頭排演,足足走了七十八個庄頭,他們走進鄉間小路、踏遍各庄東西南北、溯過潺潺溪流、必須馬不停蹄的徒步五天四夜。雖然如此辛苦,但他們始終抱著那份虔誠的心,這一幕幕著實讓我感動,這就是早期西港慶安宮刈香、送王的景象。









「西港慶安宮王船祭」源自於曾文溪南岸蘇厝「長興宮」,三年一科,兩地同科舉行,但相隔一個月。自西元1784年起,由原來的13部落,舉行三年一次的遶境進香。後來信徒與日俱增,神威更加顯赫,遶境範圍擴大到24村落。1825年又擴大到36庄、1964年甲辰科再擴大到78村落、1988年戊辰科更達到了90村、庄頭、廟宇,形成了一個所謂「曾文溪流域王船信仰系統」。















人們心中的王爺信仰,常被視為「瘟神信仰」,其中的「瘟」是一種熱帶地區經常發生的流行性傳染病,加上當時庄頭閉塞、交通與醫學不發達,因此這類疾病的發生,多伴隨著災難,造成居民大量死亡。中國古代,早就有送「瘟」祭儀,經由此儀式,可達到環境淨化的作用。

送瘟逐疫的「送王」活動,在台灣除了保留過去逐疫的意義外,又另外發展出不同的特色,隨即船送走前來巡狩的瘟神「五瘟神」和「12值年瘟王」,以往關於「五瘟神」的紀錄,代表「五方鬼王」,祂並非一般的疫鬼,而是代表玉皇大帝前來人間行疫的使者。這樣的瘟神是必須被送走,方能求得地方安寧。




而「12值年瘟王」,則分別代表著主宰不同時間、空間與事務的神鬼,也即是太歲裡的值年、值月、值日之神明,亦必須將祂們送走。


早年筆者居住在曾文溪出海口北岸,每遇豪雨,常見滾滾洪水從天而降,夾雜著由高山漂流而下的參天古木、聲勢驚人。河岸決堤淹沒了鄰近村落,浩劫常在此地不斷重演。





























水災過後,禽畜屍橫遍野、瘟疫因此而生,人們惶恐不已。無奈人助不如神助,各地建廟祈求平安,曾文水系的信仰,由此而來。王船活動通常由境域內大廟主其事,轄境諸廟共襄盛舉。因此大廟與小廟、庄頭對庄頭,各行各業的人們,均在此刻得到最好的聯誼,這對地方的和諧與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庄內人們對平安的期待、因王船活動而歸鄉的遠方遊子、親朋好友遠道而來做客,均在此時此刻得到最佳的抒解與聯繫,這有助於生活的調劑與人際關係的建立,活動進行之中,更帶動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休閒之效應。充滿活力、樂觀的俗民社會因應而生。

從小到大,扛過王轎、隨過香路、看過多少王船一把火化為灰燼。升天入海、拍過多少請王、送王的祭典,多少人因祂奉獻犧牲、多少人因祂盡釋前嫌。月黑風高、趕路返鄉、人神共歡,均為顯示出全民共同參與、回饋社群的可愛與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