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溪水域 王船信仰(2)


位於南臺灣的二仁溪,主流流經高雄縣內門、岡山、阿蓮、茄萣,再由流經台南縣的關廟、仁德、歸仁的另一條旁支共同匯集,進入主溪,,而高雄縣的茄萣,在台南市的灣裡、喜樹注入出海口。因此,二仁溪亦可稱為高雄縣、台南縣市的界河,分布在這條南北兩岸和其附近的王船庄頭、廟宇,稱為二仁溪流域王船信仰。



              







主系是以茄萣、灣裡、喜樹為主,其王船信仰形式,因受曾文溪流域王船信仰的影響,故較為接近。




其支系則為府城、安平、仁德、歸仁與關廟等各自獨立的地區,因此與曾文溪王船祭典較為不同。而以上的王船信仰區域分布,均為臨水之濱,是因為盛傳早年中國華南與台灣為炎熱潮濕之地。因而百病叢生,祭拜瘟神免除災厄的消極信仰,延續至今。







以往拜罷瘟神之後,常以紙船造型,送之出海,隨波漂流,瘟神靠泊之處,民眾必須撿拾設醮,再造紙船放水而流,如此連鎖循環,形成了華南與台灣地區王船信仰的風氣。






海流與風向的關係,使得王船祭典在台灣西南沿海與澎湖群島特別盛行,直到目前,王船信仰的起源各地傳說紛紜,但在靠溪流和沿海地區,卻都是有跡可循。







演變至今,由瘟王船而成王爺船,其最終意義是由原來放逐死亡的瘟死神,轉化為今日之代天巡狩,如喜樹萬皇宮代天府,位於其庄頭東北,座西向東,前殿正中奉祀代天巡狩葉、朱、李府三位千歲。







傳說約在250年前,喜樹港與彎裡港的中間海上,在一個風清月明,波平浪靜的夜晚,忽聞海面上有鐘鼓之聲,管樂之音,嘹亮徹天,燈光照耀如同白晝,村民見之,甚為詫異,待天明,乘竹筏前往探視,只見有一五彩燦爛之神舟,但舟中無人,探其內有綢製神像三座,即為葉、朱、李三位千歲。






始悟神力所致,其以王船來顯示神兆,乃欲福庇萬象,因而兩村民眾商議,在喜樹與彎裡中間建廟奉祀後因糾紛難解,擲杯由喜樹分得王爺金身建廟萬皇宮。




而神舟則歸灣裡奉祀,該地區的王船活動,在灣裡有萬年殿、同安宮、超峰寺與馬鎮宮,喜樹則有萬皇宮、朝天宮;茄萣地區由白沙崙萬福宮、頂茄萣賜福宮,
下茄萣金鑾宮等地,除灣裡萬年殿和喜樹的萬皇宮是12年舉行一科外。




其他地區均為不定期活動,靠近二仁溪支流上游的仁德地區王船信仰,有田厝水明殿,大甲村萬龍宮,屬於新廟新醮型態。歸仁地區則有大人廟、仁壽宮,而關廟地區僅有山西宮一廟。




涵蓋曾文溪與二仁溪的水域,王船信仰頗為複雜與多元,但外觀上都是由造船儀式開始,經過請王入醮,迎王遶境,祭船儀式,再到送王儀式而後結束。





王船的製造過程,不論是巨艦或小船,彩繪或筆畫,有的精雕細琢,有的則竹編紙糊,船上添載的有金紙、銀紙、油、鹽、米、糖,有的則是現代化的電器設備,冰箱、洗衣機、電視、大哥大,有的是堪用新品,有的則以紙雕形體。




一艘船起造到送王,所花費用動輒數千萬,少則幾十萬,這全要看當地廟宇平時香火是否鼎盛,及當地信眾多寡及其負擔能力,以往以該聚落的人丁為主募集款項,目前則大部採自由捐獻。




但信眾幾乎是輸人不輸陣,手筆之大令人咋舌,總之王船之大小,豪華與樸素,時刻一到,在神轎圍繞,陣頭驅魔,乩童操劍血流滿面。萬千信眾高聲呼喊,鑼鼓響徹雲霄之下。









一把火從中燃起,頓時煙硝瀰漫,熊熊烈火,衝上雲端,炙熱的火球,迫使圍觀民眾節節後退,送王活動在此刻到達最高潮,人群的最外層年老的信眾,手持素香彼此的心靈是否有所交集,則不得而知,這古老的傳說,,在年長與年幼之間,隨著每次香科醮典的過去,那神祕的色彩,在他們的心裡雖始終無法解開,但最少在他們的心靈上,渴望的皆是神明的庇佑。





隨著人們逐漸散去,王船已經化為灰燼,餘溫在人們的心中慢慢冷卻,回首一望,原來五彩繽紛的王船,頓時變成一堆黑白與灰色的塵土,平躺在海邊,人們也因長期的籌畫、準備、沸騰、高潮,而後歸於平靜,這一刻已將除災遠禍,避疾送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庶民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