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溪水域 王船信仰(4)


王船信仰區域,總是盛行於溪流兩側,有水則有船,是天經地義的事。而溪流總有其源頭
八掌溪發源於嘉義梅山鄉奮起湖,由驛馬溪與小財神大瀑布匯流而成。


於觸口,伴隨著阿里山公路,進番路鄉後一度流入嘉義市區,到北埔則變成嘉義與台南兩縣之界河,最終在嘉義布袋與台南北門,出海流入澎湖水域。分部在八掌溪南北兩岸,庄頭與廟宇所形成的區域信仰,可謂為「八掌溪水域王船信仰」。














此系統遍布嘉義與台南兩縣,但主要區域仍為出海口的北門、布袋,以及遠離急水溪北岸的「雙春」和南岸的「新圍仔」。這些地區都曾有過王船活動,但由於庄小人少,此活動也漸漸式微。










在八掌溪北岸的布袋,目前有郭岑寮海國宮、新塭嘉應廟、布袋嘉廟,王船活動皆為不定期舉行。









由於海流的關係,亦趨往北的海域,則其王船信仰也越不發達。


「代天院」為柳營一帶的信仰中心,他亦是該地區的王船母廟,香境則涵蓋了六甲、鹽水與新營各鄉庄。柳營在明末、清時期拓墾,原無大廟,日治時期,庄東居民無意間挖掘到一香爐,帶回家中輪流供奉,此為「代天院遊王公」的起源。














初期分三甲內(東、中、北甲)輪流奉祀。「遊王公」屬於王爺信仰系統,王爺又稱「千歲」、「千歲爺」、「老爺」、「王公大人」、「代天巡狩」屬於人鬼崇拜。




王爺因與海洋文化有關,自然和媽祖相近似,都兼具海神之性質。過去因瘟疫猖獗,將王爺視為惡疫之神,又稱瘟王。而現今王爺已轉變其功能,多為漁民崇拜成為海神,往昔王爺之祭祀頗盛,稱為王醮設壇祈願,每三年一次建王船,俗稱所謂的「三年一醮」。









柳營鄉代天院的王船醮,有別於其他的王船祭典。一般船醮期為3-7天,代天院則只有三天。「燈篙」是招降鬼神之信物,有陰竿、陽竿之分。陽竿是請神之用、陰竿是招鬼之用。





一般均設在一起,即使分設,也同時生降,代天院不僅分設為廟左楊竿、廟右陰竿,還設祭出「陽竿在天、陰竿在地」的特殊祭儀,此種佈置全台少見。









另外燒王船的原始意義是「送瘟」,通常都要送到溪河或海邊空地焚毁,而代天院廟前原有條小河,王船也就在深夜祭拜處的空地上焚燒,此種不必拖引相送的王船祭典,抑是台灣絕無僅有的。


















「代天院」供奉代天巡狩(遊王公),地名昔稱「查畝營庄」,後改為「柳營」。代天院建廟至今已逾40多年,每逢三年科期建醮,出巡「角帶圍」、「五間厝」、「鐵線橋」、「舊廓」、「水頭港」、「角仔港」、「姑爺」、「八老爺」、「太空村」、「新解仔村」、「下林仔」、「五車營」等庄頭,以祈安植福,安撫群黎消災,代天院位居急水溪南岸,是八掌溪流域較具規模之地。










逢子、卯、午、酉年之農曆十月中旬舉行「三朝王醮」,請王送王皆在午夜。
據王船師林良泰先生口述,在西港、蘇厝等地,王船造型與柳營代天府近似,只是船長有29尺、42尺、55尺之分。因此每一地區的王船活動,皆會受到此一地帶較具規模與歷史年代久遠之主廟連鎖關係的影響,帶動了另一地區的王船活動,此一現象近年來似乎有擴大的趨勢,改變了人們另一種信仰生態。












1 則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