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溪水域 王船信仰(5)


嘉義梅山鄉仁壽村四天王山、知鳥山,涓涓溪水經由竿臻坑,一洩而下形成壯觀的觀音瀑布,流經崎腳溪,再經由另一頭關刀嶺,匯集而來的溪水,在水道頭併入牛稠溪。開始一路由東向西在竹崎與阿里山森林鐵道一路平形而下,到了嘉義市變成了縣市交界的河流,直到民雄離開嘉義市區孤單而去。




流經新港鄉後,下游由朴子溪繼續西流,後又變成六腳鄉與朴子市、六腳鄉與東石鄉的鄉市界河。經由南岸的鹽寮,與東石出海匯入澎湖水道,由與北邊的六腳排水溝形成一片典型的魚港聚落型態。







由這地區南北兩岸人們王船庄頭或廟宇所形成的信仰區域,稱為朴子溪流玉王船信仰系統。







當地居民此一信仰系統均在朴子溪出海口附近,皆以養蚵、捕烏魚為業,村落境內處處可見成堆成串蚵殼,信仰區域計有塭港福海宮、網寮鎮海宮、型厝寮福安宮、副瀨富安宮和東石先天宮等五地。








其中以塭港每年定期在農曆四月一日的午夜、網寮則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的下午屬初夏型,副瀨村和型厝寮於每年農曆十月中下旬舉行,屬冬尾型。















目前台灣仍保有原始王船祭典模式,風格較獨特的非此區莫屬。各庄頭的王船信仰各自獨立,只有庄頭全民出動,送走王船。








除了先天宮為頭尾五年舉行一次之外,其餘每年均有祭典,是台灣王船活動最頻繁的地區。尤以先天宮自王船進境後與五年千歲、五府千歲烈為正神,並駕同力,大顯神通濟世救人、卜先天宮正位立壇,日夜以應信徒安求,憑焚香默告後。







即扶鑾示理、百事遂心,大有應接不暇之勢,於是中南北部紛紛建立分宮、壇堂以應信徒之便,目前嘉義市、三重市、高雄市、鳳山市、左營、桃園、三重龍天宮、新竹士林先天宮、板橋泰元宮,均以兩年同科,前後舉行王船祭典。










其傳說為民國十四年乙丑蒲月朔,忽有王船設號「捷泰利」隨波逐浪,棄頭桅、掉尾舵,收泊於東石港西北沿海外傘頂洲,每到夜晚,燈光四射,軍聲起伏,遐邇皆聞睹,於是沿海村庄爭先恐後,敬向王船焚香膜拜,均曰「得祀者永受神佑、垂蔭無疆」,互相競爭、互不相讓,最後協商,憑執筊迎請歸祀,其奈神明不許,通投蔭筊,失望而去。










越日有三位神聖扶鑾轎本境指示由泉州富美宮漂流抵達,王船王神,朱、邪、李指名要威鎮東石港先天宮,出巡四方代天行事,是日恰逢西南風大作,白浪滔天,忽見有一艘竹筏,被巨浪翻覆,滿水面皆為孩童,各抱一片小木板,隨一道靈光載浮載沉,後卻如數再上原竹筏,平安駛歸,往事追懷,令人提心吊膽,不寒而慄。







當時王船中具有石塊、綠豆、甘蔗、白米、油鹽,柑橘、蔬菜、柴把、紅綾等神物。凡有染病者求王船上之物,一服便癒,靈驗異常。目前先天宮王船祭典儀式,仍以上述物資添載祭祀。「捷泰利」現仍供奉在先天宮內,已瘉七十餘載。








其餘庄頭王船皆有同一特色,船身均為竹架紙糊,皆不超過丈二,還有四雙腳作為泊靠著陸之用,請王皆迎請五府千歲,均選在送王前日或當天,不設醮祭,全村普渡,送王時採用扛著送到海邊。







近年來已有部分以輪子推動,火化時辰已到,算準潮汐,待火化成烣時,海水慢慢漲潮,將岸邊的餘烣,隨波沒入海水中。




此時天色漸暗,送王的人群,隨著火光的消逝,之前的魚塭頓時間變成一股冷冽海風,迎面襲來。


送王的隊伍恰似一條蜿蜒的長龍,踩踏在回程的途中,慢慢被黑夜吞噬了,進入村子又是另番景象,宴客即將展開,低矮的石厝,沒有高樓,沿途推著菜餚分送到各家各桌。也有挑著簍子的、有騎腳踏車載送或手捧著盤子,由外地沿著田間小路或魚塭小徑而來的親友,逐漸匯集到本庄頭。








開始著另一個人與神、人與人的互動情誼,結束了兩天的祭神,期待明年此時再相逢,這也是當地王船信仰的另一種精神。



1 則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