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北城記憶〈四〉--棒球聖殿 風華褪色

                                   



還記得大約在1969年到1982年間的世界少棒,台灣隊連續奪得十三次的冠軍嗎?在當時每逢少棒群雄爭霸轉播,熱情的台灣人總是不會錯失這精彩比賽良機。一家大小盯著電視,隨著現場電視主播抑揚頓挫的傳述,讓球迷們緊張的心情隨之高低起伏。


筆著彼時正值服役於海軍陸戰隊,論軍種當然不同於其他來得輕鬆。但每到少棒征戰國際的重要時刻,弟兄們常在夜半三更犧牲睡眠,全員到齊集結於餐廳電視機前,也不管隔天繁重的任務仍得照常完成。每個人都屏息凝神注視著螢幕,深恐壘上盜手被封殺出局,激動時還拍桌嘶喊,即便值星官多次到場警告,仍然無法讓弟兄降低音量,他們索性跟弟兄一同觀戰。


這個場景頓時成為當時台灣社會的奇觀,政府對冠軍球隊的禮遇與重視,意味著國族主義動員台灣「棒球熱」的斧鑿痕跡,1970年代的少棒旋風,恰巧幫助台灣度過了「退出聯合國組織」及「中美斷交」等外交信心危機,它超越了族群界限,更賦予了棒球在台灣幾近「國球」的榮銜。



1980年代起,包括「少棒」、「青少棒」、「青棒」與「成棒」在內四級棒球的優異表現,改變了世人對蕞爾小島「台灣」的印象,1984年成棒在洛杉磯奧運會中勇奪銅牌,一連串棒球亮麗的戰績,使得台灣的棒球實力獲得世界棒壇公認。這時期棒球不僅凝結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更在世界舞台上打響了「台灣」名號。



後來,棒球在台灣儼然成為一股全民運動,不管是僻遠鄉間的田野裡,打著赤腳持著竹節當球棒的學生;或在都市學校的操場,穿著帥氣棒球隊服裝的球員,隨處可見。



1957年興建的台北市立棒球場,算是當時較具水準的球場,它坐落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球場大門呈拱形中國宮殿式建築〈圖一〉,古意盎然。整座球場由高處俯瞰像是一顆閃亮的鑽石,球場的內野看台可容納6000個座位,加上外野的8000個位置,共可容納14000個人。


   1.球場大門呈拱形中國宮殿式建築



台北市立棒球場,長久以來,一直是國內舉辦大型國際棒球賽的主要場地,每當有重要比賽時,場外大排長龍。在比賽開始後,場內球隊們展開如火如荼的廝殺,對棒球運動幾近狂熱的內外野球迷們,萬頭鑽動、搖旗吶喊,「盜!、盜!、盜!」聲不絕於耳,偶而起立鼓掌致敬,有時罵聲四起。遇到懷疑裁判不公時,球迷義憤填膺地向場內丟擲啦啦棒、垃圾、甚至掀拔座椅,以表洩憤。



球場四十年來歷經了無數場國內外大小棒球比賽,也記載了台灣棒球史上的興衰,它在國內職棒發展上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也見證了職棒發展的軌跡。



但由於球場缺乏專業的維護,且為了配合都市更新計畫,就於20世紀的最後一個冬天,在中華職棒聯隊對決大學聯隊最後一場回顧賽之後,畫下休止符〈圖二〉。經常佔滿三、四千個位置的球迷,在場內來來去去,各路球隊的球員在壘間上上下下,見證球場歲月的起落顛沛。最近台灣即將發行運動彩劵,又將以他們為賭注,除了體力上的負擔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輸贏心理負荷將更沉重了。



2.最後一場回顧賽之後,畫下休止符


台北市立棒球場謝幕當天,主辦單位開放球迷們進入球場,用甁罐裝滿球場上的紅土〈圖三〉帶回家,球場內外圍牆球員與球迷們的簽名密密麻麻〈圖四〉,「我要巨蛋」的大布條〈圖五〉連綿不絕,最後,這座代表台灣棒球運動的精神地標,在2000年12月1日正式拆除〈圖六〉,留下所有球迷們永恆的回憶〈圖七〉跟迴蕩在場上的吶喊聲〈圖八〉,台北市立棒球場從此走入歷史,同時也象徵著另一個棒球世代的開始。


   3.主辦單位開放球迷們進入球場,用甁罐裝滿球場上的紅土



   4球場內外圍牆球員與球迷們的簽名密密麻麻




5.「我要巨蛋」的大布條連綿不絕




  6.這座代表台灣棒球運動的精神地標,在2000年12月1日正式拆除



 7.留下所有球迷們永恆的回憶




   8.迴蕩在球場上的吶喊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