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祭《ㄧ》---起燈腳〈2-2〉

  
       早期的基隆是一個濱海潮灦,荊莽叢生,瘟疫肆虐的地方,從大陸移民到基隆來拓墾的人,因為缺乏醫療及藥品,所以有很多人移民之後就客死異鄉,成為無主孤魂了;再加上海盜、倭寇的侵犯,還有外夷佔據,所以有很多移民最後逃不過被殺害的命運。這些移民裡,以福建漳州、泉州的漢人最多,而且人數不斷地增加。


  以人民的生活習慣來說,當然是同鄉、同村或同姓的人會聚集在同一條街巷或同一個區域、村落囉!但因為大家的語言不同,風俗習慣及信仰也不一樣,所以每當利益衝突的時候,團體及團體間就很容易發生爭執,嚴重時甚至會發生械鬥。其中基隆地區最有名的械鬥,就屬「漳泉械鬥」了!


  除了一開始由十一個姓氏每年輪流主普之外,主會、主壇、主醮由地方上的行業,劃分成三區分別擔綱籌辦的工作:草尾店、石牌街、灰窯仔劃分在一個區;福德街、崁仔頂為一個區;新店街、蚵殼港、仙洞為一個區,,但是除了主普之外,其他「三大柱」都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廢除了,所以現在的基隆中元祭已經看不到所謂的主會、主壇、主醮了。


  經過地方人士的調停,以及有了中元祭典的舉辦,械鬥的情形雖然在道光、咸豐年間常常發生,但到光緒年間就減少很多,一直到日據時期就不再出現,所以「漳泉械鬥」的確賦予了基隆的中元祭典,更多的社會及歷史意涵,基隆中元祭不只是為了敬畏鬼魂而舉辦的活動,同時也具有族群融合、凝聚鄉情的意義喔!


           起燈腳電燈普及後又有人稱「開燈夜」,又稱「陰光照路」。每年輪值主普宗親會,於農曆七月之前一、二週會於各主要街道懸掛平安燈。基隆各陰廟於農曆六月最後一日夜間交子時分,點亮「普渡公燈」,直到七月底。漢人傳統相信幽冥中陰暗無光,點燈乃為返回人間的孤魂野鬼照路,也稱「老大公燈」、「七月燈」、「鬼提燈」。是夜,主普宗親先在三姓公廟祭拜點燈、開龕門,而後前往老大公廟祭拜,夜間十二點廟埕前所建的燈排、燈樓會全部亮起,所有燈籠由善男信女敬獻。老大公廟整建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普宗親會執事、各宗親會執事、基隆市長、市議會議長、中央民代一同與祭。


   這是第二天利用白天重回老大公廟附近街道拍攝的燈龍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