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廟宇從外觀上來看,大部份的屋頂都有非常繁複的裝飾,甚至於隨著陽光的照射,在不同角度會反射出閃爍的光芒;不過,由於屋頂總是高高在上,一般人也很難得一窺究竟,多半覺得屋頂上的東西很熱鬧、很漂亮而已。那麼到底屋頂上琳瑯滿目、色彩鮮豔的「剪黏」和「交趾陶」是怎麼做成的呢?
「剪黏」就是「先剪後黏」,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最初是交趾陶的代用品,但由於交趾陶昂貴而不耐用,因此匠師改以灰泥塑型,經過剪裁的陶瓷片黏於其上,既省錢又美觀,形式上刻意摹仿交趾陶,盡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
剪黏也稱為剪花,傳統的剪黏是用石灰、糯米、黑糖、蔴絨、水等材料混和塑成模型後,再將以石灰為主的原料抹在表面;最後利用破碗片上的彩繪和碗的弧度剪成需要的小塊,再貼黏到模型上去。
由於傳統材料不易獲得和工業原料的改進,現今的剪黏材料有很大的改變。作法大致如下;
1. 先以薄仔瓦做底,細部〈如腳〉可用鉛線,薄處(如翅膀)可借助鉛絲網,表面在塗上水泥、麻絨、紗、水等混和材料。
2. 等模型塑造完後,再將剪黏專用且有弧度的玻璃片依需要大小形狀剪成各種小塊。
3. 利用石灰、麻絨、海菜粉、水泥等混合黏劑黏上去。麻絨的作用是增加互相牽引的力量,防止斷裂,而海菜粉則是延後凝固的時間(大約6小時)。
新的玻璃材料容易取得,而且色彩更加鮮豔亮麗,使得台灣剪黏藝術更加普遍。剪黏這項民間工藝多表現在廟宇裝飾上,獨立為純藝術創作至今仍無人嘗試;因此,在民間祭藝圈中,剪黏只適合做短期配合節令的演出示範。
文字資料參考;潘瑞玉【陶瓷玻璃工藝】
1. 先以薄仔瓦做底,細部〈如腳〉可用鉛線,薄處(如翅膀)可借助鉛絲網,表面在塗上水泥、麻絨、紗、水等混和材料。
2. 等模型塑造完後,再將剪黏專用且有弧度的玻璃片依需要大小形狀剪成各種小塊。
3. 利用石灰、麻絨、海菜粉、水泥等混合黏劑黏上去。麻絨的作用是增加互相牽引的力量,防止斷裂,而海菜粉則是延後凝固的時間(大約6小時)。
新的玻璃材料容易取得,而且色彩更加鮮豔亮麗,使得台灣剪黏藝術更加普遍。剪黏這項民間工藝多表現在廟宇裝飾上,獨立為純藝術創作至今仍無人嘗試;因此,在民間祭藝圈中,剪黏只適合做短期配合節令的演出示範。
文字資料參考;潘瑞玉【陶瓷玻璃工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