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浯島城隍信仰---陣頭遶境《1 》







「城隍,護城之神也,有城池官府之處必有城隍」。根據縣志記載,金門地區共有三處城隍廟,包括田浦、舊金城、後浦,其中又以田浦廟最早。但隨著總兵官陳龍1682年將署衙遷至後浦(金城鎮)以來,全島的城隍信仰中心也隨之移轉到位於西門舊左營署旁的城隍廟。這座城隍廟建於清初,因年久失修而頹圮,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金門籍的左營游文應舉倡捐銀2200兩進行重建。1993年拆毀舊廟、以不見木方式於原址重建。




每年農曆412日城隍爺聖誕,全島居民都會動起來,不僅「爐主」要竭盡鋪張比熱鬧、比面子,各村神輦雲集,神明巡境時,平日幽靜的街道、巷弄裡,一下子擠滿了人潮,「蜈蚣座」、「藝閣」、「舞龍舞獅」、「南管」、「鼓吹」、「宋江陣」、「打花草」等陣頭紛紛出籠,善男信女虔誠膜拜,香煙繚繞,將全島的氣氛完全炒熱。



每年城隍爺千歲聖誕期間,於農曆四月初一日,浯島城隍廟會掛出水牌,公告敬請文武判爺、敬請范謝二將軍、敬粧董牌爺二名、敬粧看馬「帶馬」、以及馬上吹一陣「帶馬」等巡安遶境津貼金額,已貼上紅紙名條,表示有人願意捐獻,承擔任務,並由各輪值門境負責公告及籌措。



                                                          鎮守浯島城隍廟之主神



                                                      台灣鎮守浯島之城隍爺
   





馬上吹是由四支小嗩吶、兩支哨角、一面南鑼、一鼓、一銅鐘、一鈸,共十位樂工組成,早期為在馬背上的一組樂隊,但時空轉變,馬匹難找,因此改為步行。











吸引不少觀者側耳傾聽,吹奏南管戲中的主要托腔樂器,以輕柔溫潤悠揚,曲韻中帶有扣人心弦、酸楚傷歎的韻味。




十音是由九位樂師十項樂器,以兩支橫笛、兩支胡琴、一支三絃、一面蘇鈸、一面南鑼、一副雙音、一副雙鐘,以清越宮調為城隍作前導。


沒有高亢激昂的樂音,只有悲涼哀怨的曲調,,古時稱之為蓽篥或蘆管,詩云:「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喧天價響、鐃鈸暫歇的此刻,更能讓人真正體會與感受。




雖然不知何故斷了中絃,彈奏三絃只剩二絃,但在低音域的應用,因彈奏者個人風格,仍不失其靈活性、整體性與節奏感。兩絃與三絃已不足為爭辯了。


鄉老是由特別篩選出在鄉里中多福多壽的老人,據南門陣頭中的團員述說,要成為鄉老需身為六公:內公、外公、叔公、伯公、舅公、丈公。



神明的代言人,在西方宗教中有靈媒角色,在中國道教裡則有神聖不可侵犯的乩童,扮演神明訊息的傳達及與信眾之間的溝通,每一位乩童代表一位神明在廟會遊行中的參與,他們透過肢體語言、服飾等表達神明的親臨。









火鼎公火鼎婆是泉州最古老的迎神民間舞蹈,「火鼎踩路」有著「燒除千災、迎來百福」之意,特別是喜慶場面更能常見該舞蹈表演,泉州市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將隨迎城隍隊伍遊行。



  馨香一柱,跟隨城隍爺巡境的巷弄,不畏路遙,那怕寸步難行,追隨就是一種幸福。



         
            誠心踩踏城隍爺遶境腳步前進,誰說在信眾內心深處不也是一種滿足?











遶境的行列穿梭於窄仄的巷道,金門的老宅,有些經不起風霜歲月的考驗,改建成現代化的樓房,街廓的一隅,老阿嬤虔誠的信念卻始終如一,亙古不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