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阿君仔喂,
是穿西米囉〈西裝〉;
阮的阿君仔喂,是賣青蚵〈生蠔〉;
別人的阿君仔喂,是緣投仔桑(俊男),
阮的阿君仔喂,是眼睛拖窗(斜眼);
別人的阿君仔喂,是住西洋樓(洋房),
阮的阿君仔喂,是睏土腳兜(打地鋪);
人人叫我是青蚵嫂,要吃青蚵仔喂,是免驚嘸(不要擔心吃不到)……。』
一曲台灣早期的歌謠,道盡了採蚵人家的心酸、卑微、哀怨與無奈。數百年來,他們始終無怨無悔堅守這片土地,無論酷夏、不管嚴冬,孜孜矻矻與海搏鬥,靠海為生。
台灣西部海岸線綿延數百公里,每年端午過後直到中秋這段期間。是沿海牡蠣養殖豐收的季節,陽光充足、水溫適中、浮游生物活動力強。近年來由於環境保護趨於落實,海岸及溪流污染減少,蚵仔賴以維生的養分足夠,因此這時的蚵長得又大又肥。
筆者幼時居於沿海,對採蚵人家印象特別深刻,由於養蚵環境的不同,採蚵作業差異很大,我以將近兩年的時間利用假日,親臨北、中、南沿海養蚵場,作更深入的拍攝與了解,親自體驗漁民們作業的辛勞,不自覺得對他們的打拼精神,敬佩讚嘆不已。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故中國延續幾千年的農民曆法,時序的更迭、潮夕的漲退,自有一套既確切又規律的準則。農漁民們農作稼穡、下海漁撈採蚵,均依靠著這老祖宗所賜予的法寶為依歸。大自然的奧妙,晨昏、日夜、冷暖、明暗、漲退、陰晴、圓缺,無一不是依循著這一定的軌跡在運行著,人定勝天的狂語,已不適用在今日環境中提及,大自然絕不容許你去侵犯、破壞與顛覆,否則必遭天譴、自取滅亡。
浩瀚宇宙中,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磁吸效應,使得海水漲退的時間發生微妙的變化。每天有兩個流水,有最滿潮,亦有最干潮的來臨,每天以48分鐘的時間差距往後挪移;每個月亦有長流、大流、中流與小流的變化。靠海養蚵的漁民們,藉著準確的時間,在最干潮前三個小時下海作業,蚵民們說世界上最守時的朋友應該要算是潮汐了。
南部地區及雲林麥寮以南、北門、布袋、七股到高雄茄定,海潮比中部晚一個小時,蚵種大部養殖於魚塭圳溝裡,蚵棚每列木樁間距約一尺餘,以直徑約一公分塑膠纜繩牢繫於每排木樁上,蚵苗成串綁於膠繩上,垂掛於圳溝裡。
蚵仔養殖於圳溝內,大風大浪被海岸阻隔在外,利用與外海相通的閘門,讓漲潮時海水帶來的微生物豐富蚵仔的營養。退潮後,正值陽光普照,充份的日曬,讓蚵仔飽滿健康。如此一來一往、一乾一溼交替循環,蚵仔養尊處優,此地的蚵因而肥碩甜美。漁民們採收時,駕著電動膠筏穿梭於圳溝內,卡車停於岸邊,就地裝滿運回,每天均可大量採收。(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