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鹹味 高雄紅毛港的喟嘆〈二〉拆船夕陽工業之2




                                          環境改變 拆船走入夕陽


               曾在拆船碼頭工作20年的王正孝說:「從1975年開始,拆船業的榮景長達10年,因為政府利多的政策,鼓勵拆船公司大量標買國際船隻,許多人靠著拆船成為巨富,加上老一輩的南部人以紅毛港漁人轉行為多,能夠吃苦耐勞,不怕工作環境太差,所以帶動了經濟的起飛,而拆船的沒落也說明了台灣的下一代已經吃不了苦,粗重的工作找不到人做,加上工資已經隨經濟發展上升,台灣終於失去拆船工業競爭的條件。最後只能走向夕陽工業的老路。」

          站在如廢墟的拆船碼頭,看著潮起潮落,人生和一個因緣際會的行業,崛起又跌落的過程,或許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吧!





40多年來,以拆船為業的翁文進拆船師,10多年前英姿煥發,去年他請我到旗津高雄造船廠
拍攝最後一條大船解體時,由於歲月不饒人,為了生活,他拖著老邁的身軀,只能在船邊空地,切割一些由大吊車從大船取下的船板,讓我感嘆不已。



近半世紀以來,高雄作為台灣的產業重鎮,對於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不可說不大;二次世界大戰後高雄市的繁榮與高雄港息息相關。民國41年清港濬港工作完成,世界各國巨輪陸續來港裝卸貨物。民國47年開始擴港12年計劃,加上民國57年開闢大二港口後,高雄港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國際港。



有一群人,一種行業,自終戰起就依賴高雄港維生,他們也為20世紀中期的高雄的進步繁榮,貢獻了血汗,吸納了高雄縣與嘉南地區的移民投入這個辛苦卻收入頗豐的工作。



舊船解體業(或者俗稱拆船業)最早幫政府打撈港灣沉船解體割取鋼鐵,疏濬了港道。



                 他們每年供應數十萬噸舊船板和廢鐵,提供國內鋼鐵材料的主要來源。



 民國60年代的十大建設,拆船業者支援了大量的鋼品;國內數十家大小不等的鋼鐵廠都和拆船廠有密切的共生關係。


當時在港區租地建碼頭也替政府打好擴建埠棧碼頭的基礎,在30年內他們成為擁有資金百億,從業勞工2萬人以上,每年向政府繳稅20億以上的大型的企業團體。


當高雄港走向運輸貨櫃化,國營大型煉鋼廠矗立在港區邊,高科技成為經濟新口號時,便宣告拆船業終將被遺棄。



高雄港又緊抓運輸貨櫃化的發展方向,陸續建立多座貨櫃碼頭,作為東南亞的貨物轉運中心,開始連帶影響著高雄市的繁華與富庶。



近年來,曾經帶領高雄走向繁華的拆船業,成為高雄紅毛港居民抗爭訴求的污染事業,好像氣若游絲、行將就木的遲暮老人。

高雄拆船業是台灣經濟史、高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對於許多因拆船而起家的工商業鉅子們,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感受。

如今,拆船業何去何從,時代完全不需要它了嗎?以海立國的台灣,諸多船艦廢棄時如何解決?


砰~~~~!一聲轟天巨響,激起了一陣煙塵,拆船碼頭邊揮汗如雨的拆船工人,正充耳不聞、視若無睹一槌一槌的敲打,一燒一燒的焊熔。

未來是否可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案,讓拆船業成為兼具生產鋼材與環保回收的功能?



拆船人的心聲,我們要了解;拆船區居民的想法,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除了解析拆船業的過去與現在外,還能提供拆船業可能的方向。



在一雙雙巧手下,一艘艘破舊的大船卸下身上沉重的外衣,化作片片鋼板,如同盤古巨人死後一般,恩澤後人,哺育了正在茁壯中的台灣工業。











咚~~~~!又是一聲巨響,滿天的煙塵籠罩了整個碼頭,就在一陣海風吹起後,昔日風光的拆船業已化作一道煙塵,隨風而逝,只空留雜亂污痕斑斑的碼頭和幾個年輕的身影四處鑽動,從廢鐵迷陣中尋找在此過往的風華。







從前曾經參與或見證拆船業風華的高雄人,回首過往,似乎只能在廣告提神飲料的勞動者揮汗打拼的電視畫面中,找到一絲絲歷史的記憶。






 資料參閱 愚俺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