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祭《四》---慶安宮虔誠信眾〈3-3〉
慶安宮的重要性來自於它與基隆人的長久密切關係,漳州移民初到雞籠時在牛稠港虎子山畔蓋一座媽祖小廟,等到移民人口增加,雞籠港灣南岸逐漸發展成為街市,就有籌建媽祖廟的呼籲,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內湖庄人何士蘭捐地在現址蓋慶安宮。
慶安宮因為地理位置優越,面對基隆港,右臨石硬港(旭川河),具河海之利,居商家魚肆之中,此區後來發展成基隆的精華區,慶安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對社會和經濟有莫大影響。
除此之外,「慶安宮」也是整個鬼月的「中元普度場」之一,以「廟普」的型態提供信徒祭祀的服務,一直到農曆八月一日下午六時左右,「慶安宮」會舉行「交接手爐」的儀式,由該年度輪值主普的宗親代表與次年的代表透過此儀式,完成來年普度工作的遞轉,象徵文化責任的傳承。
每逢重大節慶時,慶安宮廟埕前的牌樓及其四周掛滿紅燈籠,一入夜紅光鬱鬱,充滿了宗教的肅穆氣氛,善男信女在香煙繚繞中虔誠訴說心中祈求,「基隆媽」則淑儀端莊地護佑著代代港口子民。
基隆中元祭《四》---慶安宮恭奉神尊〈3-2〉
「慶安宮」又稱「雞籠媽祖廟」,座落於基隆市忠二路左側,鄰近火車站與廟口夜市區,為基隆市最古老的廟宇之一,除了三月的媽祖生慶典盛事外,每年「雞籠中元祭」的豎燈篙與迎斗燈祭儀也吸引了不少信徒與攝影愛好者。
「慶安宮」最早於清乾隆45年時創立於「牛稠港」一帶,早期基隆街市未開時,大多數的居民均以漁業為主,為祈求平安,所以立廟奉祀媽祖(天上聖母)。後因基隆填海建地,所遷至現今的位置,雖處於擁擠的市街之內,但百年古廟樸拙的風格仍有跡可尋,廟中的龍柱雕刻精美,廟前的石獅渾厚,廟牆為磁砌,內牆改為義大利石砌,十分優雅。
近年來民眾除了到廟裏拜拜求平安之外,願意「花錢點燈」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人點平安燈,也有人點增加智慧的光明燈,想要求考試順利或是發大財,還可以點文昌燈和財神燈……而為了因應民眾的需要,「慶安宮」廟裡的牆上已經增加好幾處點燈設備。
廟宇經過長時間數度的整修,廟的建築體融合著不同時代的風格,宮門首的拜殿,殿宇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頂覆黃色琉璃瓦,脊飾雙龍朝三星塑像,殿內供奉湄州媽、泉州媽和漳州媽,湄洲媽是原本供奉的神明,民國96年信徒至泉州迎回泉州媽,次年再赴漳州迎回漳州媽,三媽同座供奉的現象,不僅是全臺唯一,而且對基隆地區意義非凡,它象徵156年前的漳泉械鬥所引發流血衝突,藉由3個不同祖廟的媽祖信仰,消弭族群恩怨,共營和諧未來。
左殿供奉老子、孔子和倉頡,右殿專祀土地公,左廂房供奉文昌帝君,右側供奉觀世音菩薩;二樓供奉玉皇大帝,右廂房供奉關聖帝君,右側室供奉註生娘娘。慶安宮一年中最重要的祀典是農曆3月23日的媽祖聖誕和農曆7月的中元普度,媽祖聖誕當天,媽祖會出巡在大街小巷遶境,中元祭的重要儀式:送燈獻敬、豎燈篙、迎斗燈、普度祭拜、交接手爐等等,或由慶安宮辦理,或在慶安宮舉行,都與慶安宮密不可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