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寮仔萬善爺廟---挑飯擔祭祖靈《1》



 
口湖鄉下寮仔的萬善同歸祠,地處三姓公墓南邊,下寮村下寮仔北面,據傳說清道光25年農曆6月7日夜晚,強烈颱風從西南撲捲到東北,引發海水倒灌,濱臨海邊的村庄百姓被淹斃的浮屍全漂流到下寮和五塊厝附近。倖存者幾乎無法辨認往生者屍體。


往年的祭典由於地區較為廣泛,為了秩序的維持,南邊的舊廟由下崙、箔子寮、廣溝厝、下寮仔之村民祭祀。北邊的新廟則由三姓寮、林厝寮、三條崙、飛沙、溪尾的居民膜拜。


靠近南邊之廟大都以擲筊來決定主事者,北廟各地區由村長輪流擔任主事者,原本祭典均在農曆六月初八舉行,為了避免與金湖萬善爺廟「牽水狀祭典」重疊,造成交通擁擠,經兩地區協商之後,將此地祭祀日期改為農曆六月初七,後來一直延續到現在。


下寮仔的萬善爺廟,由上述南、北廟的四湖鄉附近各聚落來祭拜,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七日下午,家家戶戶都會挑著傳統的竹籃,裡面裝著飯菜、金銀紙錢以及香。


從各村落沿著田間小路,由四面八方匯集到萬人塚的廟埕來,集體祭祀與在自己家裡的廳堂祭拜先人的祭辰,其方式是一樣的,這裡祭拜的對象,是一群沒有個人姓名無法辨認的「萬人堆」。





一百多年來,每年此時,正是夏暑,他們頂著烈日,挑著竹籃子,內放祭祀祖先的供品,走過村庄老宅,踩越阡陌小徑,朝著同一個目的地前進。


每逢祖先受難的周年,它們挑著擔子步行約兩三公里來此祭拜祖靈,已經有百多年歷史了。


 




紀實攝影,有時候雜遝的背景由不得你,只有攝影者去遷就被攝體,轉換自己拍攝的角度,讓突兀的背景減到最低點,紀實攝影的高難度是對被攝對象不刻意安排、作做、粉飾,這將是經過時空轉換後的最佳見證。






兩旁金黃色的稻田,是農民辛苦的結晶,已接近收割期,這裡的居民除了捕魚就是種田,早期此地一片貧瘠荒涼,經過先民屯墾,已變成肥沃的良田。












                                     老一輩的把這個祭祀習俗,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年輕人追隨著上一輩的腳步,同樣的挑著簍子,同樣的一種思念親人的心情,一步一個腳印的延續下去。


                        到達廟埕的祭祀廣場,年輕人井然有序的將供品排列上桌。


                     祭祀即將開始,禮砲師點燃傳統的沼氣禮砲,團團火焰衝出砲管。


         三管輪流發射,炮聲震耳欲聾,告訴祖先靈魂,祈請祂們回來享用豐盛的佳餚。

                                                                       點燃香煙


                       香煙裊繞,村民手持清香,祈願祖先脫苦離難,保佑後代子孫平安順遂

                                             金、銀紙錢,對神、對魂,皆表虔敬心意


   祭拜之餘,村民三五聚集,或聊家事,抑談往事,有形無影,至少如此相會,求得心安。


口湖、四湖地區的祭拜方式,都是延續著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學而篇中所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村民代代相傳,無非是盡人子之孝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bout